
近日,乐山某医药公司的一名新员工在网上发帖讲述了自己在该公司培训课上的所见所闻。该公司董事长称自己是在用亲身经历教育员工,“受得屈中屈,方为人上人”——
新员工互钻胯下,心灵能否真的成长?
《从我胯下钻过去来证明你的胆量———××医药是这样培训员工的》的帖子是7月10日传到网上的,发帖人“翩翩浪子”是参加培训的一名新员工,他这样介绍了当时的情况:7月8日,是培训的第三天,这天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泸州医学院等众多院校的近40位医学药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整整齐齐地坐在公司的小会议室里……该公司董事长说起自己曾在成都参加一个营销大师的讲座,有个大师曾问起谁能像韩信那样受胯下之辱时,他当着在场一千多企业家的面从培训老师的胯下钻了过去。之后,他问在座的新员工,谁有这个胆量可以从别人胯下钻过去。培训这几天来,30多名大学生为了争抢几个有限的岗位,一个比一个表现踊跃。最后,居然有8个人为了证明所谓的胆子大,能放得下面子,排成一排,在台上互相钻胯下。
“翩翩浪子”还说:“下课后的午饭时间,这件事在新员工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多数人对公司的这种价值理念和考察方式强烈不满,认为是公司对新员工这一弱势群体尊严的践踏。当天下午,有不少人愤然离去。”
“翩翩浪子”的经历是真的吗?近日某报记者在该医药公司所属的几个药堂进行了随机采访。一位新员工悄悄告诉记者,他也参加了此次为期五天的新员工入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新员工该如何调整心态,如何认识并认同公司的事业及企业文化等。他承认,在培训的第三天,是发生了新员工互钻胯下的事。但他补充说:“老总只是现身说法,他没有强迫我们每个人必须钻,有几个员工是自己主动钻的,还有个女大学生也钻了,现场气氛很活跃。”一位老员工则告诉记者,他曾听到新员工聊天,是有“钻胯下”这么回事,他觉得这可能是老总教育筛选年轻人的一种手段。
说起当天培训课上发生的事情,该公司董事长说,当天在为新员工上课时,他希望新员工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尽快进入岗位角色,说到动情处,他给这些年轻人讲起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位老总说,他从乐山某制药厂的工人做起,经过十多年的打拼,才把公司发展成乐山家喻户晓的药品零售品牌。“我在参加企业家培训时也曾当着在场一千多企业家的面,从培训老师的胯下钻了过去。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很浮躁,我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他们要放得下面子,调整好心态,从基层做起,只有敢于挑战自我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该老总说,“我也记不得是哪几个人钻了的,也记不清楚是不是钻了的员工就被录用了的。韩信胯下之辱是个传诵千古的故事,韩信也历来被看作是能忍、能屈能伸的典型。我相信,只有‘受得屈中屈,方为人上人’。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刘某,他全程参与了此次培训工作。他介绍,本次参加培训的共有20多名刚招聘的新员工和十几名前期进入公司实习了一段时间的员工。由于是双向选择,培训结束后,有二十几人与公司签了合同,其中包括当天在培训现场钻胯下证明自己的8名员工,他们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刘某说:“没有什么东西是百分之百大家都认同的,有肯定的就会有质疑的,这很正常。”
招聘方法越来越多,但是否所有的方法都具有心理学意义呢?新员工互钻胯下,心灵能否真的成长呢?这的确是值得探讨的。
我知道,有的公司还让培训员工互相谩骂、互抽嘴巴,都打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旗号。我个人认为,有些偏激。因为,一个年轻人的心理成长,尤其是职场心理成长是需要时间的——通过一点一滴的教训、经验的积累而达成的,需要在每一环节中,有心理学导引,不能一蹴而就。
互钻胯下、互相谩骂、互抽嘴巴,都是极端而消极的做法,搞不好,对新员工的心灵成长没有积极意义,反倒对那些心理脆弱的人产生更加负面的影响。一个人如果自卑、消极、内向、沟通能力差等,不是靠互钻胯下、互相谩骂、互抽嘴巴就能改变的,相反,这些极端的做法,反倒会加重自卑、消极、内向、沟通能力差的人的负面心理感觉和情绪——没有救了这些人,反倒会害人。相反,对于那些没有这些心理症状的人,也没有必要通过互钻胯下、互相谩骂、互抽嘴巴进行“锻炼”,人家已经积极乐观、外向活跃、善于沟通了,何必非要整人家呢?所以,我质疑这种招聘、培训行为的心理学意义。
我个人觉得,拓展训练是比较好的系统训练方法,而互钻胯下、互相谩骂、互抽嘴巴,只是一些鲁莽行为。现在,已经不是韩信时代了,没必要拿老祖宗说事,而且也不是一回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