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云雷_pnl
李云雷_pnl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340
  • 关注人气:1,8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安忆:一个人的“30年”

(2008-08-29 09:13:37)
标签:

杂谈

    王安忆是一位重量级作家,张新颖则是著名的评论家,他们两人的“谈话录”自然值得关注。这是一本以“对话”构成的书,以王安忆新时期以来的创作为中心,回顾与反思了她的成长及“关节口”,她“看”世界的方式,她眼中的前辈、同代人,以及她的创作历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生活世界,她作为一个作家的成长过程,以及她的艺术追求、具体构思与自我评价。

   书中最有意思的是王安忆与其他作家的交往,她的母亲茹志鹃自不必说,她与冰心、宗璞、萧军、汪曾祺、陆文夫、高晓声、白桦、王蒙、张贤亮、张洁等老一辈作家都有交往,其中不乏有趣的故事,同代作家中,她也描述了自己对史铁生、张承志、张炜、莫言、贾平凹、阿城、王朔、刘庆邦、刘恒、迟子建、苏童、余华等人的印象,并做出了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既建立在个人交往的基础上,也来自于阅读的印象,是一种个人化的充满细节与感性的“文学史”,比如她每次到北京一定要去看史铁生,“有时候是今天去明天再去,到他家特别放松”,她还为他织了一件毛衣;再比如,“张承志也是个很有趣的人,他和他喜欢的人在一起就没脾气了。张炜和他关系很好,张炜就敢去撩他。”——这种种只有交往较深的人才能道出,所以也就别具价值。

    对于自己的写作,王安忆认为有两个关节口,一个是在文学讲习所,一个是在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前者使她进入了一种“文学的生活”,后者则使她在一种国际性的视野中思考写作的意义。在文学所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可以进入文学,什么不可以进入文学”,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使不同的作家走向了不同的道路,而在爱荷华,最核心的则是陈映真的一句话,“你看看你周围,他们问题都很严重,不要以为就中国问题严重。”这使王安忆受到了极大的触动,这两个关节口都改变了她写作与探索的方向。在这些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1980年代文学生动活泼的氛围,以及一个青年作家是怎么不断突破旧有的思维框架而超越自己的。

    对读者来说,看看作家对自己创作的描述是很有趣的,从“雯雯系列”到《长恨歌》,王安忆对自己30年来的重要作品都有所回顾,她谈到了写作前后的一些事情,以及具体构思和对作品的评价,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比如《小鲍庄》,一般人都会注意到它与“寻根文学”的联系,但王安忆谈到在爱荷华的经历对小说构思的影响,这也为我们理解这篇小说打开了新的空间。再比如谈到《长恨歌》时,王安忆说,“这里面其实有立场的,但现在就是把这个都去掉了,然后就变成一个通俗故事了。”这与一般将《长恨歌》当作上海怀旧的一个符号大不相同,

   王安忆还谈到了她“看”世界的方式,在我看来,王安忆对写作的虔诚与“职业态度”是值得尊重的,但同时这也造成了她与现实生活的隔膜,因而她的“看”只是一种旁观,这使她的作品缺乏一种生活的质感与实在感,我认为这是王安忆创作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果我们将她的作品与她的母亲茹志鹃的作品比较一下,或许能够看得更清楚。茹志鹃的作品是从体验中来的,是对生活的剪裁与艺术上的升华,她置身于生活之中,文学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王安忆则置身于生活之“外”,生活成了文学的一部分,她的文学是对他人生活的观察、思考与把握,虽然她在这一限制内已经做得很好,但仍不能不有些“隔”,这就表现为她小说中的一些缺点:琐碎、罗嗦、絮叨,这也是我不太喜欢她的作品的原因。或许这也表现了两代人对待文学与生活态度的差异,在《茹志鹃日记》收录的王安忆的阐释性散文中,有时我们就能发现王安忆与她母亲的“隔膜”。

   在阅读此书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为王安忆的谈话所吸引而忽视张新颖的作用,但在书中,他不仅是一个对话者,也是一个提问者、阐释者与组织者,正是他的不断追问,以及理论上的辨析,使此书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在文学研究上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王安忆、张新颖《谈话录》

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6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