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秋”与我们的民族情感——祝朋友们节日快乐!

(2008-09-11 18:02:22)
标签:

杂谈

分类: 札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水调歌头》是宋人苏轼的一首千古绝唱,写的是中秋之月,由月及人,写出了对月亮的想象以及对团圆的渴望,于沧桑中透露出豁达的人生态度,也表达了对未来的祝福,这首词可以说凝聚了中国人对“中秋节”的深厚情感。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这一节日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情感。对现代中国人来说,过中秋节不仅是一种民俗,而且我们可以由此理解传统中国人的观念和情感。在“中秋”这一节日中,凝聚了传统中国“天地人”的观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表达了中国人对时间、空间与伦理的理解。

    传统中国是一种“循环”的时间观,“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年复一年,这是传统农业社会对时间的理解与认识,而中秋节的时间是八月十五,在孟、仲、季“三秋”之中,“仲秋”居中,而中秋节又在“仲秋”的正中间,可以看出传统中国对这一节日的重视,在他们看来,这首先是一个收获的节日,是一个庆贺丰收的节日,一年的辛苦在此时获得了收成,对于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来说,确实是最值得庆祝的。

    中秋节又是一个“月亮”的节日,是一个浪漫的节日,月球是我们肉眼可见的最大星体,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无法以科学的眼光观测月球,只能驰骋丰富的想象,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传说,便寄托了中国人的美好情感,也表达出了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或空间的观念,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之句,追问的是月亮的起源,而曹操《短歌行》中有句云“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则追问月亮的最终归宿。此外月亮的特色,如“阴晴圆缺”的变换,如月光的轻柔、月影的朦胧,也成了人们表达情感的载体或背景,是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

    对于现实中的人来说,中秋节又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团圆”这一价值观念是中国人特别重视的,这与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与价值体系密切相关,传统中国是以家庭、家族为核心构成的,是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由内而外”延展而构成的社会,也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与西方以个人为核心,在上帝之下众人平等的社会结构不同),这样的社会结构讲究“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但也特别强调“和”,也就是“团圆”——团聚和圆满。在价值层面上,传统中国对“孝”极为重视,这不仅是立家而且是立国之本,“父母在,不远游”是这一原则的一个要求,“四世同堂”则是这一原则的理想化模式,这样在伦理观上,“团圆”便成了传统中国的一种最高追求,而中秋节则是这一追求在节日上的体现。

    由于希望“团圆”,思念故乡与家人的“乡愁”便成为中秋节特有的一种情结,这方面有不少著名的诗歌,如苏轼《中秋月》中有“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有“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王建《十五夜望月》中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这些传唱千年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亲人、故乡的深厚情感。从怀念亲人到思念故乡,从思念故乡到心系祖国,“中秋节”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共同情感。它对内凝聚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感情,形成了对“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对外则对东亚、南亚、东南亚诸国的文化与风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于中秋节,有不少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是围绕月亮展开的,使中秋节染上了一种神话的浪漫色彩,在人们的想象中,那里有巍峨的广寒宫,有美丽的嫦娥,还有可爱的玉兔和神奇的桂树,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天上“人间”。这些美丽的传说,为中秋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轻盈的月光下,人们遥望夜空,可以看到月宫中的嫦娥、吴刚、玉兔与桂树,在神奇的想象中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虽然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这些传说仍能给人以美好的想象空间。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在这一夜,中秋节也使不同时代、地区、民族、国家的人们消除了彼此的差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凝聚起了共同的记忆与感情。

     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中秋节所蕴含的观念我们未必能够完全接受,但关于中秋节的民族记忆,千百年来已经渗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成为了一种民族的集体意识或集体无意识。在今天,这一节日不仅能够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而且作为一种传统的“现代转型”,对于我们认识现代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对于我们应建设一个怎样的“现代中国”,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