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兀然而立的郁孤台,一个诗人远去的背影,一篇千古绝唱的词,历史风云与山河大地交织在一起,让人们永远留住了那苍凉的一瞬,也使这篇散文充满了孤愤与沧桑。它的笔触从城市繁华而嘈杂的日常生活中走开,让我们看到了偏居一隅的历史,郁孤台虽然残破颓败,但历经了千年沧桑,是历史对现实无声的倾诉,是空间在时间流逝中的坚持,诗人和他的金戈铁马早已远去,他的心声却依然那么清晰,他的孤愤仍打动着千万人的心,一首“郁孤台下清江水”,唤起了“多少行人泪”。走进这篇散文,也让我们走进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辛弃疾是落寞的,郁孤台是落寞的,历史也是落寞的,但一首词照亮了这黯淡的时空,一篇散文带我们重新回到了旧时的风雨。作家以敏感的心灵,感受到了千年之前的呼唤,在平常的生活与场景中,在一座郁郁寡欢的楼台上,捕捉住了历史中的一瞬,让我们看到了辛弃疾所赋予它的永恒意义。
一个英雄的壮怀激烈与孤愤抑郁,千载之下仍令人动容,“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苍凉的气概与复杂的情感凝固于一首词中,正如文中所说:“当一代代荡气回肠的失路英雄满含着黍离之痛,无限悲怆地沉入岁月的水底,那曲倾吐在郁孤台上的气韵沛然的词章却早已传遍大江南北,镌刻在民族记忆的深处。”
这些满怀忧患的知识分子正是“中国的脊梁”,他们“在天为日月,在地为山河”,已经与中国的山川大地融为一体,没有他们,中国的历史将黯然失色,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将始终回荡着他们悲壮而激越的声音,这是历史对现实的嘱托,也现实是对未来的召唤。这篇散文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了这样一位英雄、一位诗人,让我们看到他的战斗、他的心声和他的诗,怎样使一座颓败的楼台焕发出了异样的光彩,“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在一座郁孤台上,辛弃疾寄托了满腔豪情与满腹心事,拂去历史的烟尘,那声音仍是如此鲜亮,随着这篇散文走近郁孤台,我们也逐渐走进了一段历史,走进了一个诗人的内心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