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文化感悟随笔休闲 |
分类: 漫游散记 |
早晨醒来,又是一个薄阴的天。到楼下吃过早餐,我们又上路了。今天的第一个目的地离我们住的Normandy酒店很近,地铁也不过一站地的距离,所以索性连地铁也不坐了—步行去巴黎歌剧院。
出酒店大门右转,前行约50米再次右转,就到了前面我们提过的Avenue De Opera大街。这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街,它西北端的终点就是巴黎歌剧院(Opera Ganier)。沿着大街左侧的人行甬道前行,我们俩一边欣赏着路边商店的橱窗展示,一边用鼻子“品尝”着路过的咖啡馆里飘出的咖啡香。因为天空微阴,空气中透着一丝淡淡的凉意,漫步在清晨的街上,感觉非常清爽。
其实,整个Avenue De Opera大街并不是很长,所以当我们一转到Avenue De Opera大街上的时候,巴黎歌剧院就已经是了然在望了。虽然那些装饰在建筑物上的雕塑还远远地看不太清楚,但那如战盔般的青铜屋顶和屋顶两侧的金色塑像就已经足以吸引Avenue De Opera大街上行人的目光了。尤其是屋顶那一左一右的两座塑像,在清晨此刻有些暗淡的天空下,金光闪闪如同两把燃烧的火炬,似乎是为了唤醒和点燃那些在商业社会中已逐渐麻木的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关注和热情。
我俩的步速并不是很快,但也不过约一刻钟之后,就来到了巴黎歌剧院的跟前。
据资料说明,我们面前的这座巴黎歌剧院是由建筑师葛尼耶(Ganier)设计,于1875年建成。它的占地面积约11000平方米,有着一次可容纳450位演员同时演出的舞台和2200个观众席,是欧洲目前最大的歌剧院,每年在这里都会上演许多经典名剧。
但巴黎歌剧院之所以闻名遐迩,却绝不仅仅是因为它有着富丽堂皇、精雕细琢的建筑,也是因为它从另一个侧面见证了法国歌剧的发展史。早在17世纪之初,意大利歌剧曾风靡整个欧洲,称霸着各国的歌剧舞台。欧洲一些国家的作曲家们为发展本国的歌剧艺术、与意大利歌剧抗衡,开始掀起一股歌剧创作、革新的热潮。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法国音乐家们在吸取了意大利歌剧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本国特点的歌剧艺术,法国歌剧由此产生了。
但对于法国歌剧诞生之初的一些演出,却有着很多有趣的评价。瑞士人卢梭曾发出这样的慨叹:“总的来说,法国人在整个欧洲各国中,是一个最缺乏音乐素质的民族。”莫扎特也在给他父亲的信中,这样评价当时的法国歌剧:“他们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呼喊,在吼叫。而且是从鼻子,从喉咙及所有能够发声的地方发音。”呵呵,这说明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修整过程。
随着法国歌剧艺术风格的逐渐形成,法国音乐家们决定建立自己的歌剧院。1671年3月,经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批准,在法国政府的资助下,法国的第一座歌剧院—“皇家歌剧院”顺利落成,它就是巴黎歌剧院的前身。但不幸的是,皇家歌剧院在1763年被毁于一场意外的大火。1875年重建的剧院更名为巴黎歌剧院,而且整个歌剧院的设计堪称装饰、色彩主义的典范,曾在当时巴黎豪华、奢侈的上流社交界引起一场轰动。
整个巴黎歌剧院建筑的正面,分为上下两层,并且每层都等分成七个部分:上层是七个外侧饰有罗马柱廊的大玻璃窗,下层则是七个颇具动感的拱形大门。在下层中部的五个拱形门之间的墙壁上,雕刻着四个圆形浮雕,每个浮雕的中心都是一个著名音乐家的头像,分别是:莫扎特、巴哈、海顿和贝多芬。在最外侧左、右两个拱形门的两边,都立着以歌剧或舞蹈为题材的人物雕塑群。在这四座人物雕塑群中,右侧的第二座最为有名,据说是出自著名雕刻家卡尔波(Carpeaux)之手,但在歌剧院门前的这座是复制品,其真迹现在典藏于卢浮宫中。知道了这一点,你再去欣赏其它三座雕塑群,你就会发现,无论是从人物表情设计、身材线条,还是雕工手法等方面,它们和卡波尔的作品在艺术水准上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虽然它们也绝非平庸之作。
上层七个大玻璃窗的两侧都是双罗马柱的柱廊,看上去美观大方,而且也显得非常气派。在每两组双罗马柱之间,还有两根稍细、稍短的小罗马柱支撑着上面中间圆形镂空的窗楣,在每个窗楣镂空的圆形之中都是一个人头雕像,据资料上说是七个著名的剧作家,无奈我的文学知识有限,所以关于他们的名字,我实在是无法在此一一道出了。
上篇:请跟我梦游巴黎(17):
http://blog.sina.com.cn/u/4be5c9e3010008m4
另外,我在博客首页的音乐播放器里加了几首经典法国歌曲,大家可以打开听一听,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