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愿意站在正义的一边
(2010-07-11 12:45:06)
标签:
杂谈 |
读史书,忽然有一种这样的感慨,任何朝代地更换,都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陈胜、吴广就是两只螳螂,动摇秦朝的根基非他两人莫属。秦朝的法律很严酷,他们被朝廷征发戍守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在今安徽宿县大泽乡遇上连日大雨,道路坍塌,无法前进,而没按期到达,就要斩首。反正是死,于是就来了个鱼死网破。这次造反,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两人虽然被秦朝大将章邯消灭了,但他们却引发了秦朝铁蹄下的大规模起义,这中间有一个楚霸王项羽,在一个叫钜鹿的地方击溃了秦军主力,从此扭转了战场上的局势。但项羽也是只螳螂,黄雀是刘邦,最终取代秦朝的是刘邦建的大汉王朝。
唐朝的建立亦如此。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消除了边患,建了隋朝。但隋朝与秦朝都是历史上的两个短命王朝。隋文帝杨坚死后,杨广继位,立马荒淫无度,开挖运河,修建东都洛阳等等,弄得民不聊生,于是起义者纷纷。第一个造反的是山东的农民王薄,自称“知世郎”,他的起义让翟让在瓦岗寨也举起了义旗,跟着王世充在河南造反,窦建德在河北也大干起来。相比之下,李渊是举反旗最晚的,但他最终却赢得了天下。为什么?因为在他举义旗时,隋朝已无法腾出兵力来对付他们了。隋朝的兵力正在与王薄、李密、王世充及窦建德开仗,早已精疲力竭了,他们反倒成了一支所向披靡的生力军,在隋军被王世充和窦建德的两支义军打败后,他们却打败了王世充和窦建德,建立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唐朝。
同样的历史也发生在元朝末年,建立元朝的是元世祖忽必烈,但元朝制度上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元朝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大致为四等),蒙古人为一等,色目人(为蒙古人效力的少数民族)为二等,汉人为三等,南人(南宋统辖下的人)为四等。这当然会引起汉人的不满,加上元朝末年,皇室争斗极为厉害,五年之内就有两个皇帝死于非命。元英宗在一个叫南坡的地方,被铁失砍杀在帐篷里,不几年元明宗又被人毒死在帐中,七窍流血。这样混乱的朝廷,就有人在公元1354年在高邮称王,脱离元朝,建了大周政权。他就是元末的张士诚,一只勇猛的螳螂。同时,另外两只勇猛的螳螂韩山童和刘福通也在黄河两岸反了,竖起了红巾军大旗,歃血为盟,发誓要把元朝推翻。当时朱元璋还在庙里当和尚,还没敢觊觎天下。后来的格局是张士诚在今苏州一带称帝,建了周朝;陈友谅杀了徐寿辉,在今江西、湖北建了大汉;方国珍在浙江称王。而这时朱元璋还不敢称王。陈友谅约张士诚一起围攻朱元璋,张士诚没响应,陈友谅就自带六十万军队来与朱元璋一决雌雄,最终战败于鄱阳湖,死在禁江口。就当时的形势分析,陈友谅是最强大的,有六十万大军,朱元璋只有二十万水兵,但陈友谅最终败了。其原因很多,同秦末的项羽类似。
明末亦如此。李自成和张献忠,不过是两只大螳螂而已,明王朝就是李自成灭的。清兵是只大黄雀,当螳螂把一只只蝉捕杀后,黄雀却来吞噬胜利的果实了。二十五史里,没一个朝代的替换不是这样!最开始都是农民造反,农民的生活没着落了,当然就要轰轰烈烈地死,——这是中国农民的秉性,农民们如果自己活得不称心了,就要反,不弄得天下大乱,就不甘心。但农民都是目光短浅的螳螂,容易被用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弄得眼花缭乱。胜利来得太快了、太简单了,就乱来,捣毁这捣毁那,大开杀戒,在历朝历代中屡见不鲜。从陈胜、吴广,到李自成、张献忠不都是这样吗?历史告诉我们,真正能赢得胜利的人是不急不慢的黄雀,不是喊打喊杀,要毁灭一切的螳螂!刘邦在讨伐项羽时,就是打着为楚怀王报仇的旗帜;秦王李世民举兵时,也是打着为隋炀帝复仇的幌子;朱元璋则是打着讨伐逆贼陈友谅的大旗与陈友谅干,清王朝难道不是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帜入关的么?黄雀的手中都举着一面正义的大旗,那面大旗让众多的老百姓跟着跑,因为人都愿意站在正义的一边,无论是今天还是已经远去的年代,广大的老百姓都愿意投身到正义的旗下,只要这面大旗在那种特殊的情况下能取得众生的信任,她就必定能赢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