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几百年才出一个

(2010-07-06 17:30:07)
标签:

杂谈

 

历史上,像海瑞这样做官的人,恐怕真的是几百年才出一个。把二十五史翻完,也只有一个包拯能与他媲美,还有一个经常让汉武帝很不高兴的汲黯,汲黯被称为“骨鲠之臣”,不爱给汉武帝说奉承话,似乎天生就是给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泼冷水的,常让汉武帝下不了台,致使汉武帝对左右亲近的大臣忿忿道:“太过分了,汲黯太过分了。”汉武帝最终把汲黯赶到了淮阳,让他在淮阳终老。汲黯在老百姓中没有包拯和海瑞的名气大,一是年代久了,其次汲黯没像包拯和海瑞那样深入到老百姓中办案,故老百姓就不太知道他。历史上,奸臣、贼臣很多,良臣也很多,但像海瑞这样刚直得连弯也不转的大臣却不多,也许明英宗、代宗年代的于谦也算一个,生前也是以刚直不阿著称,但于谦没在老百姓中留下多少记忆,他主要是跟朝廷里的奸臣斗,离老百姓就远,且最终又被石亨、徐有贞等奸臣冤杀,老百姓一时搞不清真相,也就没有像海瑞那样在老百姓的心里留下深刻的记忆。我曾问身边的朋友,知道包拯不,都说那还有不知道的!我又问知道海瑞不,人人都提到了“海瑞罢官”。我再问汲黯、于谦,别人就一头雾水了。这证明海瑞的名气要大于这两人。

海瑞是明嘉靖年代琼山人,生于1514年,举人出身。历任知县、州判官、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右佥都御史等职。在他任淳安知县时就敢于蔑视权贵,有次,总督胡宗宪的公子路过淳安境,向驿史发怒,把驿史倒吊起来。海瑞闻知,说过去胡总督按察巡部,还嘱咐所路过的地方不要供应铺张,这人行装丰盛,一定不是胡总督的儿子。并令人缴了公子的行囊,金子有数千两,全部没收,纳入县库中。现在的县官谁敢这样干?谁敢得罪省长?省长的公子来了,今天的县长接待都唯恐不及呢。还有次,朝廷大员都御史巡查,路过淳安县,等于是现今国务委员那一级的,比部级还大一点,随行的人挺多,海瑞粗茶淡饭地接待,都御史懋卿十分恼火,觉得海瑞一点也不给他面子,也只好收敛其威风离开。放在今天,哪个县长敢这样怠慢一个中央来的领导?那不是想死?那还不倾其县里的家当来款待?但海瑞就是不吃这一套,无论你是谁他都一个面孔对待,绝不营私舞弊。这样的人,有人不喜欢,但也有人赏识,海瑞在国州判官上坐了很长一段时间,随后,陆光祖便提拔海瑞为户部尚书。

史书上,敢于上奏疏批评皇帝的大臣有,我就读过好几篇奏疏,但一般是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像海瑞那样把皇帝批评得一无是处的,恐怕就只海瑞了。奏疏说嘉靖皇帝糊涂,追求长生不老,一心信道求仙,二十多年不理朝政,只爱听奉承话,因而失误太多了,而失误的根本原因就是被那些个道士蒙骗了。而老百姓的生活却越来越贫穷,大臣们因想保禄位就阿谀奉承,小臣们害怕治罪却不敢开口,而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恨,冒死上疏等等。明史上记载:“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这话的意思是说“快把他抓起来,不要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告诉嘉靖皇帝,这个海瑞向来有痴名,上疏时,晓得自己冒犯了皇帝,买了口棺材,和妻子诀别了,也把奴仆遣散了,他是不会跑的,在家里等死呢。明史上说:“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大息,留中者数月。”嘉靖皇帝一天里反复读了很多次,读后很有感慨,因而把海瑞的上疏留在宫中数月。后来海瑞还是被抓了,不过是那些大臣为使皇帝消气而逮捕了海瑞,判了海瑞死刑,狱词送到宫里,皇帝压着没批下来。再后来嘉靖皇帝死了,明穆宗继位,海瑞才出狱重见天日。

海瑞后来官越做越大,执法如山,很多贪官污吏都自请免去职位,有显赫的权贵原先把门漆成红色的,听说海瑞要来了,忙把门改漆成黑色。有的地方豪强,生怕他治罪,索性就跑到别的地方躲了起来。海瑞一身刚直,连胸有大志、勇于任事,一心要改变明朝弊端的张居正都惧怕他的刚直。海瑞遭小人暗算,罢了官,回老家闲住,一些大臣向张居正多次推荐海瑞,史书上曰“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直到明万历十二年冬,张居正死了,海瑞才重新被起用,当时海瑞已七十二岁了,海瑞还工作了三年,万历十五年死于任上。

如果用今天的目光来看,海瑞这样的官,脑袋是进了水的,敢于蔑视权贵、怠慢上级,还敢于与皇帝“叫板”,这不是无视领导,太目中无人了吗?现今的人,谁敢像海瑞这样做官?即便你想像海瑞一样做官也会受到阻挠,因为今天的社会已不是明朝了,恐怕更复杂、更世俗及更人际关系。你一点都不加考虑,也许你就做不下去,或者原地踏步踏,直到你退休。我有一个朋友,就因为正直,做了近二十年的副处级干部,直到今年退二线,省委组织部才下了一个他退休后享受正处级待遇的文。这个人没有海瑞的名气大,因他做官只做到了副处,如果放在古代,也只是个县丞,比县令低一级。海瑞一身刚正,尽管官做得那么大,却很贫穷,死时,家里只有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有些东西是贫寒的文人也不愿用的。明史记载海瑞死时,“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这是说南京的老百姓因此罢市,都赶去送海瑞的灵柩,听闻海瑞的灵柩将从水上运回家乡,就自发地穿上白衣白裤,戴上白帽赶到江口两岸,两岸站满了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