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古玉王红旗
古玉王红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095
  • 关注人气:1,0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件汉代玉璧真伪的分析

(2017-12-20 09:35:44)
标签:

古玉鉴定

王红旗

文化

收藏

杂谈

分类: 战汉古玉鉴赏

一件汉代玉璧真伪的分析

    这是一件西安藏友的玉璧,由于其中一面老土大红,很多人看了说法不一,所以藏友拿来与我交流。我认为这是一件大开门的汉代蒲纹兽面纹玉璧

    此璧直径26.2CM,厚0.5CM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琢饰双面蒲纹,外区双面各琢饰四组兽面纹,中间以一圈绳纹间隔。

    下面我们就一一分析一下:

    一、入土特征分析

    玉璧表面分布有浓淡不均的灰皮,且包浆厚重,沁色丰富,通体沁色呈现红色和土黄色,局部有黑色沁,过渡自然。在玉璧灰皮及黑沁色较重的部位,有蚀咬斑坑。

 

                    一件汉代玉璧真伪的分析

玉璧自然光线下表面观察图A


                            一件汉代玉璧真伪的分析
玉璧自然光线下表面观察图B


                             一件汉代玉璧真伪的分析
                                 玉璧自然光线下局部观察图

 

 从以上三张图可以看到,玉器表面虽然布有浓淡不均的灰皮,但从肉眼可以看到包浆依然浑厚,在自然光线下的反光,不刺眼,有厚重的熟旧感。这种现象的产生,和玉质、当时加工工具的局限性、入土后土壤中的有机物都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再把玉璧置于摄影棚的光线下,正面观察:

一件汉代玉璧真伪的分析
玉璧A


                            一件汉代玉璧真伪的分析
                                          玉璧B

 一件汉代玉璧真伪的分析

玉璧的重叠印痕近距观察


 从这三张图片,可以清晰地看到沁色与灰皮的分布,图中图A明显要比图B沁色要重,红色沁及黑色沁更加鲜明,与B面形成强烈对比。而在图B中,灰皮却比图A重,更难得的是,这一面有一条十分规整的圆弧痕,而且弧痕两侧的灰皮及沁色又有很大的差别,弧痕内红色沁重,弧痕外灰皮重,在弧痕部位的外缘处出现了较大的裂痕。从弧痕轮廓和沁色来看,在此面应该叠压了另一块玉璧,造成了此种现象。通过对比分析,在墓中玉璧的A面应为阴面,B面应为阳面。

                        一件汉代玉璧真伪的分析

入水观察图A

 

一件汉代玉璧真伪的分析
入水观察图B

 

 从这两张入水观察图可以清晰看到,玉璧灰皮变淡,灰皮之下的沁色显露无疑,而且沁色过渡十分自然,变化也比较丰富。把玉器放入水中观察,灰皮消失,沁色更明显,这是检验带灰皮玉器的一个方法,假货一般不会两者兼顾。在玉璧的边缘处产生了较大的裂痕及牛毛纹,从图中可以看到牛毛纹是沿顺着玉质的肌理分布,而且有裂之处的玉质沁色更重。而作伪的牛毛纹,一般是呈现炸裂状,不规则分布。

 玉璧的老土大红沁色,很多人不太理解。其实这和玉璧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大家知道,玉器沁色的形成,必须具备玉质疏松、沁源、水作为媒介、时间四个条件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只要这四个条件同时具备,环境里有什么沁源,就会形成什么沁色。玉器上的不同沁色,其中大部分是土壤中的铁离子的化学价次不同造成的,比如氢氧化铁的水溶液呈现红褐色,三氧化二铁的水溶液呈现红色等。

 包浆的自然;玉璧上几种不同沁色的自然叠加;正反两面的沁色不同;较大的裂及牛毛裂产生的自然状态及裂中沁色的自然分布;另一件玉璧压在上面留下的印记,以及印记部位出现明显的开窗;玉璧上受侵蚀而留下的土咬现象等等,这些都是玉器在入土环境下经过几百上千年造成的,非常自然,是造假者永远不可同时造就的现象。

如此厚重的包浆及沁色等入土特征的明显、深入肌理,说明此玉璧这些现象的产生,绝不会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形成,从而也就排除了宋代仿或者清代仿的可能性。

二、加工工艺分析

一件汉代玉璧真伪的分析
阴线加工痕


一件汉代玉璧真伪的分析
兽面眼部加工痕

 

一件汉代玉璧真伪的分析
蒲纹加工痕一

 

一件汉代玉璧真伪的分析
蒲纹加工痕二

 

 60倍的兽面纹加工工艺放大图上看,阴线均以短小的阴刻线相连接而成,接砣痕迹十分明显。在拐弯处,有明显的歧出现象(俗称“扫把尾”)。每一条相接的短阴线中,可以清晰地分辨出落砣和起砣的痕迹,且阴线内部不生涩,包浆与外部完全统一。

 从蒲纹的加工工艺来看,分割六边形蒲纹的阴线均以推磨而成,阴线苍劲有力,且蒲纹边角无崩口。由此可以断定,此璧的加工工艺特点符合古代正反转、慢速砣机琢制玉器的特点。

 这些特点,正是由于当时正反转砣机的局限性造成的,这一点,在我的《古玉鉴》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

 

 三、入土特征与加工工艺之间的关系:

一件汉代玉璧真伪的分析
绺裂穿越阴线一

 

一件汉代玉璧真伪的分析
绺裂穿越阴线二

 

一件汉代玉璧真伪的分析
绺裂穿越阴线二

 

一件汉代玉璧真伪的分析
蒲纹阴线内土蚀土咬 

    从以上四张放大图上可以清晰看到,玉璧产生的绺裂沿顺玉质肌理,穿越阴线延伸,未被阴线阻断。这说明阴线是先加工的,排除了玉料上原带玉裂二次加工。汉代制玉,玉料上有诸如绺裂等明显的瑕疵,一定会剔除掉的。再者,在蒲纹阴线内外,自然分布的土蚀土咬坑自然、统一分布,这说明是工在前,入土后受坑内环境影响而产生的物理变化。若作伪古玉,细小的绺裂往往中间都会被阴线切断,用氢氟酸腐蚀的玉表也不会如此斑驳,分布自然

    综合以上分析:此璧入土特征明显,加工工艺微痕符合古代制玉工具留下的特点,入土特征和加工工艺之间的逻辑关系,符合科学的规律现象,纹饰特征符合西汉玉器的风格特点,因此,断定此玉璧为西汉时期的蒲纹兽面纹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