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在看这件东西以前,大家一定要明确一个原则性的问题:那就是单相旋转电机的引进,是在五十年代左右才有的。古人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解决这个问题是不现实的!!!否则,拿乾隆时期重达5吨多的“大禹治水玉山子”来说,也就不会耗时八年之久才完成!(下面这件是从浙江仿古玉村玉器市场800元购得,不用质疑其真假!)
伪造良渚兽面纹玉璧,外直径16cm、内直径6.3cm、厚0.5cm。
伪造良渚兽面纹玉璧,玉璧一面饰兽面纹,一面为素面。纹饰面由弦纹分为三区,三个区域分别饰相同的兽面纹,主兽面纹减地阳起表面雕刻,兽腿爪部分雕刻。玉璧表面似灰皮,无包浆,阴线生干,整体不透。整体颜色丰富,看似入土后受沁所致,鉴于此,有些藏友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件真品,但是,这是一件伪造的良渚兽面纹玉璧,下面我们就观察一下局部放大图,来说明这件玉璧造假的鲜明特点。
伪造良渚兽面纹玉璧正面
伪造良渚兽面纹玉璧反面
阴线加工痕迹放大图一
阴线加工痕迹放大图二
阴线加工痕迹放大图三
要鉴定良渚的玉器,不管它外表做得多么美观,沁色如此丰富,钙化多么相像,关键的一点:从加工工艺入手!这是最本源的问题之一。
这件玉璧造假的最大破绽是在加工痕迹上,从以上三个放大图可以看出,这是现代高速雕刻机的加工痕迹:同方向、来回雕刻、跳跃、阴线在转弯两个垂直方向上雕刻刀刀锋不变造成的宽窄阴线的对比等加工特征。这一点,在远古的良渚先民时代,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无法实现的,这是学术界不争的事实。
这件玉器,加工工艺不符合良渚玉器的加工特点,而且各特征也不符合入土特征,内部的沁色是借助原料本身所带,并非入土后产生的沁色。兽面纹阴线内呈现生、干、无包浆的状态。
综上所述,这件玉器是伪造的良渚兽面纹玉璧。
一句话:鉴定玉器新老问题的本源是入土特征和加工工艺(两种痕迹学),脱离了这两点基本的,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纸上谈兵而已。并且必须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科学、辩证、统一的研究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入土特征就要考虑玉器所处的环境会对它造成什么现象?加工工艺就要考虑当时的加工工具有什么特性?会在玉器表面留下什么特征?
玉器新老的鉴定并不难,难的是思路和方法。只有思路、方法正确,大量地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运用科学、辩证、综合的手段去判断,仅此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