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挂面浦江镇手工制面美食 |
分类: 非腐败吃喝 |
浦江一根面
本文说的浦江,并非上海黄浦江的缩略,而是浙江的浦江县。浦江县在桐庐县以南,建德市以东,东去数十公里就是以小商品驰名全球的义乌市。一条并不湍急也不宽阔的江从通济桥水库向东流,穿过浦江县城,转了个弯后在大山的夹缝中一路穿插,直奔东北方向的诸暨市。传说中西施浣纱的那条小溪也与这条江相连。它叫浦阳江,浦江县得名,或许与此有关。
浦江县最北边有一小镇,名叫檀溪镇,檀溪镇的潘周家村由潘周两大姓氏的后人集聚而成。日前与朋友前往探访后惊喜地发现,古村至今还保存着数座明清时期的厅堂,雕梁画栋,轩敞高阔,几百年的风云凝结在精美绝伦的牛腿雀替和雕花窗板的榫眼中。一丛丛红艳的鸡冠花从石板缝中蹿出,亭亭玉立、灼灼其华的风姿让人惊叹它火一样的生命,与阅尽人世的老宅形成强烈反差。据以往我在江南小镇的游历,有理由相信这个村落走出过一些儒生和官宦。在古镇游方兴未艾的今天,与潘周家村擦肩而过是不可原谅的失误。
朋友引我踏访潘周家村,还有一个诱惑,这里的手工面相当出名。车子进村后,我们迫不及待地扑进一块很大的场院,那里整整齐齐排满了白木晒架,晒架上挂着数不清的面条。秋阳高照时分,雪白的面条反射着白光,在黛瓦灰墙的老屋衬托下,你肯定会发现那种手工制作的面条,以一种质朴的乡土气息透露出江南古镇的深厚底蕴。每天黎明,村民就开始忙碌了,用两根长长的竹筷将面条拉至一人长后挂在架上。微风吹来,排列成行的细长面条如岸边垂柳一般轻摇,阵势蔚为壮观。水分稍收后,须抢在正午前收下。正在将面条两头剪去并折成S型后装进竹箩里的一位妇女对我说:潘周家村的手工面已经有六百余年历史了,清乾嘉年间,当地有一位乡绅以此来招待文友,后来他的学生、金殿传胪戴殿泗还将此面进贡朝廷,从此手工面享誉江南。
为什么一定要皇帝吃过了,甚至越俎代庖地取个酸溜溜的名字,某种食品才得以名扬四海?我向来对此不买账,这会加深中国人的官本位意识,再说,穷奢极欲的皇帝未必能领略农家风味。
(浦江的白切羊肝也非常鲜嫩)
(白切羊肉可下酒也可做面浇头)
周金华同意我的观点。老周是村支书,是他,从这种古老的食品中发现了商机,比如诸暨、义乌的生意人就很喜欢吃这种面,并且当作礼品馈赠亲友。于是他组织村民加工,由他统一验收、包装、销往城里。这些年来,至少有一千个村民靠加工手工面致富了,老周带头致富的故事还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
老周告诉我,制作手工面一定要选用优质高筋粉,二十公斤的面粉加适当的盐和花生油,拌匀后摊开在竹匾里,用大木槌反复敲打半小时以上,使其产生柔韧的劲道,然后按盘香的形状割条,再拉成线香般细的面条。
手工面现做现吃口感更佳,这天我们就在老周家里吃了一顿手工面。老周的妻子站在灶台边,从一只很大的塑料盆里揪起一根面,边拉边投入一大锅肉骨汤里。手工面的神奇就在于一根面始终绵延不断,甚至可以拉到成百上千米。而且最先下锅的不糊烂,最后下锅的不夹生,捞起后用竹筷夹断,吃时可以一口气吮到最后。细品之下,面条滑爽软润,有点弹牙。面浇头是蛋皮丝、胡萝卜丝及野葱,色泽与口味充满了民间情趣。开始我看到一海碗端至面前,有点吓丝丝,不知不觉却碗底朝天了,难得有这么好的胃口。
与老周告别时,突然听到隔壁作坊里有沉闷的敲打声,我进去操起大木槌就“以身试面”,不一会就气喘吁吁了。老周大笑着将手摊在我面前:一掌茧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