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归来

(2013-09-05 09:45:33)
标签:

旅游纪念品

设计

游戏精神

汉字

沪方言

文化

分类: 并非低级的艺术

汉字归来

 

汉字归来

 

 

汉字归来

这几天我和许多人一样,在津津有味地收看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直播。竞赛者是稚气未脱的中学生,但他们的表现令人击节赞叹。有些词汇听上去耳熟能详,如微风细雨,斜斜地濡湿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但真要一笔一划地写下来,却又免不了缺胳膊少腿,或张冠李戴。这或许是电脑惹得祸,更是书写者对汉字本意及演化过程所知甚少,未能解开汉字的文化密码的原因。所以在比赛现场一起听写的成年人也经常陷入汉字组织的泥淖而不能自拔,从而倍感汉字结构的神奇与基因的复杂。据说这档节目收视率出奇地高攀,那是因为我们都想借此机会检验一下自己的汉字表达能力,在认祖归宗的路上玩一把心跳。

或许是一个巧合,但我更愿意看作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前不久拉开序幕的第八届上海旅游节“老凤祥杯”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上,不少参展作品都以汉字为素材,驰骋游戏般的想象力。一笔一划,皆成文章,不禁令人莞尔。据上海旅游协会纪念品分会会长、老凤祥总经理石力华先生透露:本届大赛参赛人群包括高校学院的学生、专业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以及民间传统手工业从事者等群体,其作品的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往年有较大的提升。但不管他们来自何方,学术背景如何,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汉字!

比如《汉字腕表设计》这件作品,设计者将手表表面12个阿拉伯数字替换为12座有代表性的上海城市建筑形象,建筑的基本特征又被提取并抽象为汉字中的笔画,而且是以变体篆书表现出来的,在保持识别性的同时又散发着浓厚的中国风情。其用意在于,随着每时每刻的时光流逝,指针划过每一座见证历史时刻、也留下自己感情记忆的上海建筑,那么指针诉说的不止是一段难忘的历史,更是上海朝气蓬勃的未来。这个表面设计,丝毫不影响佩带者对时间的认知。如果说,故宫遗留下来的西洋钟表证明早在数百年前已用汉文化中的天干地支来界定时间刻度的话,那么这件作品则是用现代人的趣味重新演绎汉字的审美标准,使作品在整体上的感觉时尚简约,蓄且精致,又不乏幽默感,上海地方特色与中国古代文明文化元素并行不悖,交相辉映。

 

汉字归来

 

再比如一件作品《上海印象火漆印章》,也是一件充满戏剧性的纪念品。火漆的使用,在中国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封泥。而更多时候,我们在外国电影里看到它鲜明地闪现在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进入IT时代后,通讯方式的改变逼迫它退出历史舞台,但今天的设计者又将它请回生活现场,发挥着游戏式的契约作用,赋予它强烈的私人化印记。这件作品的柄是木质的,印面是金属质地的,蚀刻的图案可以是上海某幢建筑的剪影,也可以是年度网络热词,或个性化的吉祥字符,在传递复古式的书信和礼品时,将这枚印章隆重地钤盖到包装纸的折缝上,无疑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和纪念价值。

前不久,台北故宫推出的一卷胶带疯卖不止,就因为胶带上印了“朕知道了”四个字,让人们在使用时不妨超越时空和身份地享受一下皇帝的感觉——当然是游戏精神。而这次在大赛中,设计者可能受此启发,也在胶带上加载文化元素,或者是上海城市建筑的缩影,或者是上海方言:毛毛雨、捣糨糊、轧闹猛……在使用这卷胶带时,可以顺便学一学上海方言,回忆一下旅途中的偶遇,不也是很浪漫的事吗?与此相似的用意也体现在一件镇纸上,镇纸有多个面,每面以老宋体汉字为基础进行创意改造,每款还配以上海特色建筑及相适应的各种元素。

 

汉字归来

 

沪语也是设计者乐意选用、消费者乐意接受的元素,去年得奖作品中就有一件起死回生的古董密码锁,因为加载了沪语而受到追捧。今年也有一件魔方以沪语为元素,表现的则是上海流行的“三字经”内容,如果沪语单字排列不当,就会在音节与字义上显现特别滑稽的效果,可满足把玩者的学习意图和游戏心态。

还有一件是《上海·印章》,但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用凭证,它虽然也采用中国传统元素来设计,比如选用白玉材质,引进古文字字体结构,以及钤印于纸面的行为方式等,但引进了二维码的“新式武器”,商家可以根据消费者姓名进行制作印文。整件作品还可存储多种信息,消费者只需在二维码上轻轻一扫,上海的所有景点就会呈现在面前,增加趣味的同时,可大容量地承载游客对上海的美好回忆。古老的文字与先进的二维码完美结合,实现了时空的穿越,为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汉字归来

 

汉字归来,是对身份的确认,更是对中华文明的礼赞。汉字归来,事实上汉字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日日夜夜,只是在我们对电脑的依赖过多,才滋生出请它归来的意愿。现在,汉字元素频频出现在旅游纪念品上,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画龙点睛,也是中华文明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又一次证明。

除文字元素之外,本次大赛的设计者们还对上海城市元素进行深度开掘,建筑与美食成了两大灵感来源。比如《大楼小针》,其实是小到不能再小的办公用品环型针,一般的环型针比较单调,此件作品的设计者将环型针的内环部分弯曲成上海高楼的曲线,就像在化学试剂中加了一点活泼元素,环型针摇身一变,立马“高端大气上档次”,成了上海的“形象大使”。还有一件作品《上海老行当线描画书签》,以一组书签为载体,对消失了的老行当以线描方式记录下来,可让今天的年轻读者对手艺时代有初浅的、直观的了解,增强对上海历史的认知。同时,这组书签也可看作是对纸质图书的略带伤感的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女性的力量
后一篇:吃有吃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