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湾,不能消失的风景

标签:
任微音画展田子坊新华艺专薄彩油画卢湾命运风景记忆文化 |
分类: 并非低级的艺术 |
卢湾,不能消失的风景
——写在任微音个人画展开展之际
上海的秋天明晃晃地朝我们飞来,行进在复兴路、思南路、香山路一带,你会发现道路两边的梧桐树像被上帝的手指一一点化,一夜之间染上了炫目的金黄色。穿过树叶的阳光洒在路面上,予人遍地流金的幻觉。树叶们接头接耳,时而抛下一片,像是中学时代童鞋们相互传递的字条,上面写着一行字:告诉您,我忠实的朋友,卢湾与黄浦正式完成了撤二建一的程序。
(上世纪八十年代,任微音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正在抓紧时间作画)
蓝天下,我们恍惚看到一位两鬓飞霜的老人,夹着画具来到路边,找了个地儿坐下。他眯起眼睛审视了一会眼前的景物,很快,一行行梧桐树就在他的笔下活泛起来。
他叫任微音,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油画家。十月革命的第二年,他在昆明一个大家族里呱呱坠地,少年时师从一个流亡到中国的沙皇宫廷画师学油画,中学毕业辗转来到上海,先后在新华艺专和上海美专绘画研究所深造,深得潘天寿、朱乐之、黄宾虹等大师的嘉许。抗战烽火燃起,学校被炸,任微音逃出沦为孤岛的上海,去江西农村参加劳动服务,并积极投身于抗日宣传活动。他创作了大量的抗日宣传画,鼓动民众奋起抗日。接着又来到汉口,为抗日电影画海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一部纪录片中得知中国刚刚建成第一支由苏联援建的机械化部队,便找到200师的驻地,成了这支部队的随军记者兼军报编辑,并在炮火纷飞的战壕里经受了洗礼。
抗战胜利后,不愿意参与内战的任微音脱下美式军装,重新拿起画笔,游历了峨眉、青城、都江堰以及剑门等名胜古迹,创作了不少油画,也办过个人画展。
建国后,任微音在上海自己的家里创办了一个东方画室,授徒讲学,编写教材,带学生外出写生,探索中国本民族的油画语言风格。但他的这个宏愿未能如愿实现,相反,东方画室的存在与当时的大气候相抵触,于是他被有关方面勒令拖家带口下放甘肃玉门饮马农场劳动。半年后,任微音在饥寒交迫中得了严重的哮喘病,走投无路之际只好倒流回上海。成了街道服务站的一名修鞋师傅。至今,延庆路一带的老人们还记得,这个姓任的师傅,修鞋态度认真,质量最好。
(这幅作品画于七十年代,当时任微音买不起画布,只能在纸板箱上作画,这幅画的底色上有一些英文字,证明了这个事实,但无损于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
梧桐树可以作证,任微音戴上蓝布袖套,坐在小凳子上修鞋,时光飞转了十七个年头。河晏海清之后,任微音重拾画笔,坐在路边写生,熟悉他的居民像发现了新大陆:想不到这个修鞋的任师傅还会画画!
从七十年代起,任微音迎来了生命的第二个春天,他在刻录了诸般欣喜与伤感的卢湾区画了大量油画,公园、街景、菜场、水果摊、树木、行人……笔下的这一切是那么的熟悉,如老人脸上的皱纹,却又那么新鲜,如野草般茁壮成长,初春的阳光洒在建筑物上,切割出锐利的角度与层次分明的对比,时而又有大雪悄无声息地飘落,给街道铺上一片梦想般的圣洁。尤其是透过梧桐树的枝桠徐徐展开的人间戏剧,一个墙角,一个阳台,一排枝干,一个老虎天窗,都信手拿来,当作寄托赤子之心的对象。春天的消息,在他的笔端被极洒脱地传达出来,但我们还是能从画家的笔划间触摸到一颗狂躁不羁的心。
(任安慈是任微音的小女儿,现在定居美国,是服装设计师,她一手操办了这个画展)
任微音的女儿、侨居美国的著名服装设计师任安慈女士从大洋彼岸回到故乡,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任微音艺术馆入驻离新华艺专旧址一箭之遥的田子坊,并于金秋十月这个历史性时刻,举办了任微音个人画展。任安慈女士从父亲留下的作品中精选一批在卢湾区写生的油画,希望重现宁静、美丽、丰瞻的生活场景,帮助我们在心灵深处珍藏这片美丽的风景。
拱卫大街两边的梧桐树,仍有载满阳光的树叶款款飘落,我相信有一叶是任微音从天堂寄来的明信片,上面写着:我的朋友,你一定要相信,明天是美丽的。
(这篇文章发表在上周日的文汇报上,只是有所删节,标题也不一样,“卢湾”二字作了淡化处理)
(这幅画描绘的是秋天的襄阳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