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销紫砂壶

标签:
宜兴紫砂壶外销壶时大彬朱泥抛光贡局许四海文化 |
分类: 像煞有介事地生活 |
外销紫砂壶
外销紫砂壶,就是指销往国外的紫砂壶。这是明清时期中国陶瓷与茶叶继续向外大规模输出的见证,也可说是中国文化影响欧洲的见证。
中国紫砂壶成形于宋代,但没有实物证明,但明代紫砂壶的生产进入了快车道,形成较大规模,同时名家辈出,在美学上也形成独特的趣味与恒定的标准。明朝万历年间,中外贸易是比较繁荣的,葡萄牙的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大量购买茶叶运输到欧洲,随船出海的还有少量的紫砂茗器。这种紫砂器对欧洲而言是陌生的,可能也不怎么受欢迎,因为一开始出口的紫砂壶可能是传统的光货,与欧洲人的审美趣味不一样。但即使这类貌不惊人的光素紫砂器到了荷兰,也引起了欧洲人的好奇,他们称之为“红色瓷器”、“朱泥器”。
欧洲反馈的消息也不断刺激宜兴紫砂艺人的信心,当时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争求鸣远碟”的俗语,似乎宫中也使用时大彬制作的紫砂壶。事实上呢,时大彬虽然是一代名家,壶做得也确实精到,但个人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给后世留下如此之多的实物,这说明在当时时大彬已经成了人人可仿冒的品牌了。我在明清的小说中也经常看到,凡提起喝茶的杯子,必定是成化斗彩杯,泡茶呢,必定是大彬壶。就好比提起今天的白领,必定要提到LV包包一样。但是,事实不容置疑,从明代开始,宜兴的紫砂壶开始有计划地外销,进入了中国紫砂史上一个重要时期。
进入清代,在一番治理整顿之后,打下江山的清朝贵族与从马背翻滚下来的武夫,像煞有介事地要从汉民族身上学习汉文化,包括喝茶方法。胜利者似乎也不能再傻乎乎地牛饮了,得装逼啊。但游牧民族的习性也是没有太多变化,他们喜欢花里胡梢的东西,市场就得迎合这种需要。那么这个时候的特点就是大面积地出现了花货,而且大家都比着谁做得更花梢、更精细、更见巧思。在花货的引领之下,紫砂壶的制作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当然,还是有相当一批审美情趣很高的艺人,坚持做光素器,素面素心,高古纯朴,体现的是纯正的汉风!我们得向宜兴的老艺术家深度鞠躬!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国力强盛,体现在工艺制作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某些门类上,至今还是无法企及的高峰。紫砂壶的制作也是如此。特别像陈鸿寿这样的文人积极介入后,紫砂壶的气局就更大了,融入了中国的书画篆刻等艺术,从单纯的泡茶器转身为既可实用又可收藏观赏的工艺品。
清代外销的紫砂壶,在泥料的选配和造型方面变化多样,但绝大多数出于对实用性的考量,造型比较古朴,出水顺畅。其多以朱泥制作,常加以贴花、镂空、泥绘等手法,这也成为了其区别于一般紫砂壶的最重要的三大技法。到了道、咸、同时期,还出现了施釉加彩,这种洋盘的做法,使紫砂器的透气性丧失殆尽。这路东西如今在上海城隍庙的铁画轩等处还能看到,买的人都是老外。
在四海壶具博物馆里,可以看到许四海先生收藏的几十把清代外销紫砂壶,每件都相当精彩。昨天还去了一次,在精品馆里看到他与他的小儿子金栋在德国拍卖会上以数万欧元竞拍得来的一件康熙年间出口的朱泥荷叶盖帖花大罐,高四十多厘米,完整无损,底部还包了金属花边,整个器型的装饰风格,既保持了中国陶瓷大罐的基本型制,又兼容了巴洛克的遗韵,保存至今殊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