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上

标签:
武当金殿紫霄宫太子坡道家文化永乐大帝铜牌云水堂旅游 |
分类: 装模作样地玩 |
武当山上
(九连蹬上的游客)
武当山它头戴三顶桂冠:“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中国道教第一山”和“世界文化遗产”。它融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和饮誉中外的武当拳于一体。分为:玄岳门、太子坡、南岩、金顶、琼台和五龙宫六大景区。
(太岳太和宫是按照皇家的仪制建造的)
太和宫分布在海拔1500米至1612米的建筑线上,利用天柱峰的地势,以明朝皇家建筑法式,巧妙布局,突出神权、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以期达到“美如天宫”的意境。因此进宫之后,要沿台阶逐级向上走,直达峰顶,沿途可见各种错落有致的建筑物;而且随着峰顶的狭窄,台阶也逐步缩小至只容两人擦肩而过。
最上面就是金殿了。它座落在山顶,是一只乌龟的背上。金顶是武当山的主要景区,与泰山的玉皇顶、峨眉的金顶山齐名,有“武当七十二峰朝金顶”之说。金顶位于武当山最高峰天柱峰,海拔1600多米,山上有建于明初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的太和宫以及转运殿、黄金堂、紫禁城、金殿等古建筑群,是一处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地方,也是武当山的精华。
金殿有三宝;一是下端由亿年前的动物化石砌成;二是殿中有鎏金的铜神像和金砖;三是殿中的油灯从明代至今历几百年长明。
据说真武大帝高大的身材,圆圆的脸庞,批发赤足的形象就是按永乐皇帝的模样塑造出来的,所以民间流传有“真武神,永乐相”的说法。但在金殿里面是不能拍照的,所以我只看了一眼神像,泥胎贴金的模样。再说我很怕道观里守着一个香火箱的道士给我一下子,那我连招架之力也没有的。
(太和宫)
在太和宫,还有二处独特的景点:一是在金殿一侧靠近悬崖处有一棵树,树叶不大,但苍翠茂密,树体呈伞形,据介绍,此树名摇钱树,因此引来游客观赏、祈祷;一是在太和宫出口不远处有一小殿,名为转运殿,殿四周有夹壁,只能容一人通过,殿中一片漆黑,游客从右侧夹壁进入,摸壁前进,然后在左侧夹壁下绕殿转了一圈,是为转运,殿中也不知祀何神圣?出于好奇或期望的心态,游客在离开太和宫时都会去转一圈,这两个景点,都有一个共同点:满足游客有获利好运的心态。
(太子坡太子读书处,大树上面系了许多红绸带,据说是高考学子系上去的,希望太子保佑自己高中)
(因为现在不是高考时节,卖红绸带的道士闲得无事,打瞌睡了)
武当山太子坡,又名复真观,背依狮子峰,右为天池,雨时飞瀑千丈,左为下十八盘,环境清幽,景色秀丽。因“铁杵磨针”的传说,在此修建了一座道院,取太子回心转意再度修行的意思,于是把这座道观改为复真观。国内的很多建筑都是坐西朝东的,而太子坡却是坐东朝西,这是比较少见的。
复真观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有庙房105间,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基本保持了当年的规模,是全山最大的道观。整个建筑布局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有致,富有韵律感。
祖师殿北侧门外,是幽静雅适的院落,依岩建有五云楼、皇经堂和藏经阁。因有五层,故俗称五层楼。五云楼,修建在崖壁之上,明永乐十年(1412)敕建,清康熙年间重修。
从南岩宫出来,走到到乌鸦岭坐上大巴来到紫霄宫。紫霄宫是武当山现在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明代宫殿,据明代嘉靖年《太和山志》载:唐、宋、元在此处均有建筑,明永乐11年(1413年)重修,建筑范围六平方公里,共建庙宇860余间,透过中轴线往上看,层层崇台之上殿堂楼阁依山迭砌,栉栉毗鳞。中轴线两边建筑对称,布局巧妙,错落有致,丹墙碧瓦,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大殿重檐之中立有一块“紫霄宫”三个大字木制彩匾,明代工匠制作,“紫霄”是象征天上紫微星座,居中央为帝君。 紫霄宫意为天地中央的紫坛。紫霄宫位于武当山神道旁,背依展旗峰。整体建筑凭借山势,采取欲扬先抑、先疏后密,首尾相顾、遥相呼应的手法建成,数百级的台阶依山叠砌,层层崇台气象森严,极具皇家道场的气派,是武当山现存最完整的宫观之一。主要名胜有龙虎殿、十方堂、紫霄殿、佳音杉、父母殿、东宫、西宫、太子岩等。
这里有许多景点,每个景点都有故事,但我们一行人已经走得筋疲力尽,已经没有多大兴趣听导游说了。在云水堂,同行的老孔发现一块铜牌,叫我看一眼,果然值得一看。1999年,一个大人物光临此处,道士们倾巢而出执礼恭迎,这本来也没什么,但妙的是,据说当时金殿周围的气候出现了神奇的变化,"天降吉瑞,显现五色祥云".这块铜牌就是记载这个现象的。哈哈,道士拍起马屁来,一点也不输给和尚啊。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专事修炼的人也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包装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