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代人的弄堂故事

(2010-10-12 14:07:54)
标签:

管继平

书法家

作家

上海弄堂

往事

游戏

尴尬

人情世故

怀旧

文化

分类: 我的至爱亲朋

一代人的弄堂故事

 

我曾经对原南市区一个街坊做过调查,发现这一带多为七八十年前建造的石库门房子与平房,其中还夹了些清代末期坡顶平缓的房子,偶然也有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钢筋水泥楼房斜逸旁出,山墙及门楣上的Art Deco风格浮雕让我眼睛一亮。而破败的院墙内呢,总有百年以上的大树以巨大的冠盖庇护着老城厢的妇孺。计划中,这一大片旧里将改造为现代生活集聚区,南外滩滨江地带绝对是上海心理与地理上制高点,新楼拔地而起之际,在窗前便可看到黄浦江上往来的艨艟巨舟。然而动迁工作推进缓慢,其中一个原因是工作组找不到原住民,如今的寄寓者基本上是外来人口。而“躲猫猫”的深次层原因是大家不难猜想,一个白发苍苍的原住民告诉我:十年前,这里副科级以上的干部就一个不剩了,五年前,身价两百万以上的人也走了。“只有像我这样领老养金的人还在这里住着,盼望早点动迁住进新房。”

副科长和小老板将自己的房子出借,就形成了今天外来人口占主流地位的格局。

三十年来,上海的弄堂房子拆了许多,但先于弄堂淡化或隐去的,则是弄堂的原生态。我调查的那个街坊,已经成为多种方言、饮食、礼仪杂糅的生态。是的,今天的政府部门正在着意保护弄堂,石库门房子的经济与文化价值得到了共识甚至放大,但居民结构已经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甚至出现原住民被市场之手粗暴推出的境况,所谓的原生态其实早已羚羊挂角了。

这种大动荡、大变局的背景,催生了上海人对弄堂原生态的怀念,春暖花开的时令,我们也能看到中老年朋友聚在一起“聊发少年狂”,玩一把九子游戏。相反,青少年却疏隔得很,甚至不屑一顾,他们的伴侣是电脑游戏。也因此,对弄堂生活的回顾式写作,也成了文化人的感情宣泄与承载,成了“上海人”身份的再次确定与道德底线的顽强复刻。

管继平的散文集《上海说事》,就是上海文化出版社推出的“俗上海”系列中有代表性的一种。他通过对弄堂生活人情世故及童年印象的生动描写与精准点评,还原了并未远去的文化环境,以及一代上海市民的背影。我虚长继平兄六岁,当属同时代人,他的记忆,也频频触动我的思绪。但每个人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每个上海人也有自己的“弄堂”。单说游戏吧,当初他比我玩得狂野、尽兴,今天比我写得非常投入、传神。而对物质匮乏时期上海人的种种尴尬际遇,他观察得也十分细致,对当事人心理活动的分析也往往从儿童角度切入,稚趣盎然而不时发出弦外之音。落笔时则充满了自嘲精神,并给予上海人整体上的同情,进而提炼出市民阶层洞察世事、把握人情、苦中取乐、积极进取的秉性。这一点,就是这类文本中的难能可贵之处,使这本集子有了民间档案与精神尺度的价值。

管继平被朋友称作“书法家中的作家,作家中的书法家”,他还是创作楹联的一把好手。在这本书中,每篇文章的标题就是一副佳联,对仗、工整、韵脚等自然不在话下,妙的是或一语双关,或谑而不虐,或时序交替,予人天马行空之感,却又在情理之中。行文曲径通幽、白云出岫,也符合他在一篇文章中所谓“高峡出平湖”的境界、旨趣,令我开卷时常发会心一笑,掩卷后又不由自主地回想逝去的岁月,与作者一起努力将上海人的文化生态仔细守护。因为我们都知道,这种文化生态,正是海派文化的基础,或反过来说,是海派文化于市井的存在。

近年来,上海人热衷于怀旧,就因为弄堂往事像云像烟又像雾一样渐行渐远,谁都可以去抓一把,又看似捏拢在手心,但手掌一摊常常是一片茫然,少有几个是掌心开花的。因为有一种文化责任被承当,继平兄的掌心已经开出一朵花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风雨威尼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