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问超山春消息

标签:
超山余杭梅花春天香雪海美眉吴昌硕意境旅游 |
分类: 我的至爱亲朋 |
去问超山春消息
今年春节过后,连着几天阳光明媚,早春的脚步似乎早早赶来。然而突然翻脸,乍暖还寒,叫迫不及待亮出春装的美眉们不得不再次披上羽绒服御寒。节前与朋友相约去超山探梅,虽天公有意为难,也不能再改计划,信守承诺的梅花是不肯等我们这帮懒人的。
走沪杭高速,驱车两小时便抵达余杭境内,虽然半途中忽降大雨,但从临平的口子下去,一拐弯便进入超山村,进入预订的缶庐山庄。弯弯的山道两边遍植红梅,含着雨珠的花蕊,吐露着清润的芬芳,令我们神清气爽。远处的超山,海拔只有两百多米的样子,因在雨雾的笼罩之中,看上去竟然显得有些苍茫。道边的彩旗还告诉我们,第二届超山梅花节正在进行之中。
我国赏梅胜地较多,江苏吴县光福乡邓尉山的“香雪海”是广为人知的了,再比如杭州植物园内青芝坞内的灵峰,曾与孤山、西溪并称西湖三大赏梅风景区。武汉东湖磨山梅园也是我国四大梅园之一,又是我国梅花研究中心所在地。广州东郊有羊城八景之一的“罗岗香雪”,方圆十几公里内遍植青梅荔枝,时令一到便香气袭人。此外还有上海淀山湖、成都草堂寺、重庆南岸南山、昆明黑龙潭、歙县多景园梅溪、闽西十八洞等,都是闻名遐迩的赏梅胜地。但是,我们往访的超山,在上海市民心中影响至深,所谓“超山梅花天下奇”的美誉也是人所共知的。
缶庐山庄是上海一大型企业在此投资兴建的,硬件软件够五星标准,主楼建筑风格与中国江南园林相吻,依山势而起伏,园内有数万株梅花吐艳,楼前一大水池中竖着一枚巨大的印章,周身缠绕着几株梅花雕塑,那种暗示,正是山庄的亮点所在——大金石书画家吴昌硕最后的归宿,便在这里。吴昌硕曾得到一件战国的印纹硬陶罐,喜欢得不得了,从此动不动就以“老缶”自许。那么缶庐山庄的命名,也算是对大师的敬礼了。
梅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种植与应用历史。《书经》中说:“若作和羹,尔唯盐梅。”《礼记·内则》也有记载:“桃诸梅诸卵盐”。此外在《诗经·周南》、《秦风·终南》、《陈风·墓门》、《曹风·鸬鸠》等诗篇中,也都多次提到梅。那时候,梅子是作为调味品的。而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比如在《西京杂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姻脂梅。”这时的梅花品种,当系既观花又结实的兼用品种,恐属江梅、宫粉两型。由此可见,约在两千多年前,梅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
艺术地培育与观赏梅花,并为文人墨客争相表现,寄托情怀,是从南北朝开始的,到唐宋时期达到高峰。在中国的历史长河或艺术档案中,大诗人、大画家如果没有表现梅花的作品,是难以想象的。诸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朗朗上口的传世名句,已经成为整个民族的共同记忆,梅花的品格与芳姿也一代代地影响着华夏儿女的审美情趣。所以,在民间艺术中,梅花也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如木雕、竹雕、玉雕、剪纸、刺绣、石刻、錾铜等表现样式中,都有幽雅的暗香款款袭来。
那么超山有梅始于何时?这个问题倒是个问题,但不会晚于唐代。因为超山有一株唐梅傲然于世,以此为证。
当我们谈论梅花时,应该知道国内有几株遗世独立的古梅。其中有代表的是楚梅、晋梅、隋梅、唐梅和宋梅这五大古梅。楚梅在湖北沙市章华寺内,据传为楚灵王所植。算起来至今已有2500岁高龄了,可谓饱经沧桑,阅尽人间春色。晋梅在湖北黄梅江心寺内,据传为东晋名僧支遁和尚亲手所栽,距今也有1600余年了。隋梅在天台山上的国清寺,我有幸见过,老树着花无丑枝,依然信守着与春天相会的承诺。唐梅有两株,一株在云南昆明黑水祠内,言辞凿凿地说是在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由道安和尚手植。另一株就在超山大明堂前院内,相传也是唐朝开元年间种下的。宋梅也在超山,离报慈寺仅一箭之遥。
这一梳理,我惊愕地发现:古梅尽在古寺中!看来,千百年里,梅花听惯了晨钟暮鼓,想必是参透了禅机,故而年年冰雪消融之时便急急地向人间报道春的消息。再说,超山占了五大古梅中的两本,难道不是苍天若有情,独怜超山梅吗?
(复瓣的绿萼梅是稀有品种)
第二天,我们终于等来了寒冷的晴天,便急急地出门赏梅去。半路上还与上海老画家陈家泠等人邂逅,他们是来写生的。还见到了吴昌硕后人吴越一行,他们每年要来此扫墓,顺便一探梅花。
超山风景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钮心荣先生告诉我们:超山赏梅,要记住梅花的“古、广、奇”这三绝。所谓,古,就是唐梅与宋梅。广,是指种植面积很广,十几万亩的规模,构成了无边无垠的香雪海。奇,是因为别处的梅花只有五瓣,惟独超山梅花却有六瓣。此外,超山梅花还有骨里红、粉蝶、红梅、绿梅等十多个品种。
超山景点以大明堂为中心,前有仿造千里京杭大运河硕果仅存的广济桥的大门楼、仿造塘栖古街原貌的长廊、具有乡村公园特色的“四季花海”,附近有宋梅亭、浮香阁、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先生之墓及纪念馆等古建筑。
宋梅亭四根石柱子是原物,上面镌刻着吴昌硕和王一亭的手迹,相当珍贵。本来宋梅就植在亭前,后来不幸被毁,修复大明堂时费了很大的劲在山中访到一株年代相差无几的古梅,移植在亭前不远处,并勒石铭记,游人争相围观照相。现在亭旁小河边有一丛“腊梅王”怒放迎春,为古亭增添了不少亮色。
超山上还有妙喜寺、玉喜寺,登山途中也有翠筠亭、疏影亭、云岩奇泉、虎岩等多处名胜。在超峰绝顶处有石林一处,石头千奇古怪,如猛虎、如巨人、如翠屏、如春笋,令人遐想万千。据当地农民说,如果跑得远一些,会发现超峰周围还有一座石笋峰,高三、四丈,尖削如笋,灵动如飞,神态各异。民间传说认为这是天上石笋仙子的化身。
我游访名胜,总对历史遗迹和名人屐痕格外关注,此次专程往访超山,当然要拜谒吴昌硕的墓。吴昌硕一生钟爱梅花,他的作品中,尤以梅花最见精神,故而闻名于世的超山梅花也自然成了他的最爱。他生前多次来超山赏梅,写梅花之神,品梅花之韵,并留下“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的千古绝唱。其实,这也是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和辛弃疾词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翻版。物我两忘,天人感应,历来是中国文人的向往。吴昌硕晚年在上海山西路一幢石库门房子里蜇居,衣食无忧,但还是立下遗言,要把超山作为长眠之地。可见他虽然没有梅妻鹤子的行状,但对超山梅花的倾情也足以令后人感佩了。
我们一行随着钮总来到大明寺旁拜谒吴昌硕墓,在吴昌硕汉白玉全身塑像前三鞠躬,再拾级而上至墓前,供台上已经布满鲜花和供果,墓碑由吴的弟子诸乐三所题。吴昌硕墓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然后我们又去旁边的吴昌硕纪念馆看了一些吴昌硕的遗墨,当然是复制品。
再回头访大明堂。
大明堂是报慈寺的主体建筑。1933年,报慈寺遭盗贼焚毁,仅留大明堂,世人称,还是因为壁内嵌有唐代吴道子所绘观音像石刻碑而得神佑。在重修报慈寺时,这块石碑的拓片被发现,现在重刻的石碑即竖在寺旁大树下。
大明堂正中建有浮香阁,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书额,几十个游客在此憩息品茗打牌,笑语喧阗。庭园中遍植梅花,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株唐梅。老而弥坚,枝杆如铁,如彩虹般地横卧在堂前,怒放点点红蕊。千年光阴在它的注视下流逝。它的身旁,则有红梅、绿萼、腊梅数枝虚心陪衬,如晚辈侍奉在侧。
1935年,郁达夫专门为探梅而踏访过超山,并写下一篇游记《超山的梅花》,文中提到当年探梅的不易:“汽车走过的临平镇,是以释道潜的一首‘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的绝句出名;而超山北面的塘栖镇,又以南宋的隐士,明末清初的田园别墅出名。介与塘栖与超山之间的丁山湖,更以水光山色,鱼虾果木出名。也无怪乎从前的文人骚客,都要向杭州的东面跑,而超山皋亭山的名字每散见于诸名士的歌咏里了。”
今天我们赏梅,条件比上世纪三十年代不知要好上许多,但品赏的情趣能否像旧时文人那样高雅呢?能否从梅花丛中读出历史文化信息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啊。
梅花节期间,余杭还将超山梅花、塘栖水乡古镇、良渚文化、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双溪漂流山沟沟等经典旅游产品打包后推向全国,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超山梅花必将迎来更多的赏梅人。
超山周边景点:
西溪国家湿地公司、塘栖水乡古镇、良渚文化遗址、双溪漂流山沟沟、径山风景区等。名人故居或遗迹则有:径山寺古道旁的陆羽泉、仓前镇老街上的章太炎故居、文山上的小白菜文化园、东明山上的沈括墓园、塘栖古镇的广济桥等。
节庆活动:
中国超山梅花节、中国茶圣节、五常龙舟胜会、塘栖枇杷节、双溪水上狂欢节、仓前羊锅节、中国杭州竹笋节等。
风味美食和土特产:
临平红烧羊肉、塘栖熏鸭、粢毛肉圆、火焖山沟沟本鸡、径山茶、塘栖枇杷、超山青梅、三家村藕粉、天堂鸟蜜梨、烘青豆茶、小林黄姜、竹藤制品、余杭丝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