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乐安邑城的茅草屋

标签:
韩国全罗南道乐安邑城民俗村文化遗产古风遗制旅游 |
分类: 装模作样地玩 |
韩国乐安邑城的茅草屋
乐安邑城鸟瞰
我们走进乐安邑城,就听到了叮叮当当的金属敲击声。循声望去,果然是一个铁匠铺,与《三国演义》中关羽打青龙偃月宝刀一样古老的铺子。年轻的铁匠赤裸着上身,臂膀上鼓动着一块块栗子肉,炉膛里的火花被鼓风机吹得哗哗飞散,火光映红了轮廓分明的脸庞。再转身,看到一个大草棚下面摆下好几个地摊,叫卖着红薯、板栗、米仁和干柿子,还有硕大过拳的雪花梨。导游小姐劝我买一个尝尝,顺天的梨子远近闻名,水分足,没有渣,咬一口便甜颤心尖尖。
对,顺天,一个中国化的地名,它坐落于远离首尔、四分之三没人居的住韩国全罗南道,与济州岛相海相望。我们进入的这个地方叫乐安邑城,是一个很古老的小城镇,它有像模像样的城墙,虽然只有四五米高。还有城门与台门,插着翻飞的五彩令旗,虽然算不上高大雄伟。
双清楼
茅草屋群
乐安邑城是高丽时期的乐安郡治所在地,曾遭倭寇的多次袭扰,据《世宗实录》记载,朝鲜太祖6年(1397年),倭寇再次入侵,乐安出身的将军襄惠公金赟吉率义兵耗时数年筑起土城进行防御,300年后的仁祖四年(1626年),33岁的忠愍公林庆业将军担任了乐安郡守,再以石块重修城墙与城门。现在,城内的官衙、客舍、林庆业郡守碑、草屋等遗物遗址一直保留完好,但随着现代化生活的渗透,传统村落的城围渐渐崩塌,民俗文化生态拉响了警报。1983年,韩国政府将此地指定为历史遗迹第302号。
乐安邑城的城郭周长为1410米,我们看到,四周用一米左右的长方形天然石块筑起城墙,虽过400多年,还没有出现断裂,看上去还算雄伟。城墙内虽然只是弹丸之地,却也容纳了东台、南台和西台三个村庄,城内至今还有120户居民居住,仍然保持着朝鲜族原有的风土人情,所谓“原生态”是也。
一切要归功于历史遗迹的确定。当地民众在文化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了一次非A即B的选择,有些村民离开了,更多的村民留了下来。其中九幢民居被确定为重要民俗资料。村民们将房子恢复成数百年前的长方形黄土墙茅草屋,每家保留一两个院子,院子里搭了瓜棚豆架,还有人家还搭建了马厩和鸡舍。我没看到空调的室外机组,也看不到电线杆(电线与排水系统都走地下)。如约而至的大雪后,六百年树龄的银杏树苍凉却不寒苦地屹立在十字路口,院墙旁有数株柿子树相互倚立,通红的柿子挂在枝头,在白雪和炊烟的衬托下组成美丽的风景。
官衙前以一组蜡像模拟犯人受刑的场景
既然是一座邑城,应该有行政机关。这里保留着修复后的官衙建筑,比如东轩和客舍,还有一座小规模的监狱。官衙大堂上以一组蜡像再现当年审判犯人的情景,一个犯人被按倒在长凳上,屁股被打得皮开肉绽。眼前的一切,与中国传奇中的场景何其相似!
一座画栋雕梁的鼓楼“乐民楼”坐落于官衙前方,每逢重大事件发生,村里就有人击鼓召集,如果有人觉得自己蒙冤,也可以击鼓请求官府出面审理案件。
民俗村里另一引人注目之地就是郡守林庆业将军(1594—1646)的善政石碑。每年正月十五,石碑前都会举行追思及堂祭等纪念性仪式,还有跳远、荡秋千、绕城慢跑等民俗活动。更让游客感兴趣的节目是城门口有岗哨的换岗仪式,还有敲更人的盛装巡逻。
民居院子里的泡菜坛子
这是一座私塾,当然是复制的。
民俗村里的民居并非全部开放,有些人坚持私密,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被外人窥探。有些则是开放的,如果你愿意出钱,也可以借宿一夜,一家三口的费用与上海的莫泰不多。
我们走进一户开放的村民家,看到了农家乐的情景。院子里靠墙开有小店,出售着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还有自家编织的围巾和绒线帽,还有类似小时候常吃的糯米止咳糖。院子中央摆着几个筒和大把大把的箭,让人玩一把射壶的旅游——这游戏原来是中国唐宋时期非常流行的!
几十个泡菜坛子和酱缸排列着,还有石磨、石臼和木轮车。游客争相在它们面前拗造型留影。年轻的主妇抱着刚刚睡醒的孩子从卧室里钻了出来,在檐下的木质平面上稍坐,找鞋,与中国游人友好地打招呼。卧室的门洞很小,里面没有床,吃在榻上,睡在榻上,盘腿的姿势从容优雅。女人穿的鞋子狭长得夸张,古风犹存。
你们愿意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吗?我问。当然愿意。主妇说:茅草屋是冬暖夏凉的,很舒服,很宁静。孩子听不懂我们之间的谈话,但是他也笑了,脸庞红得像一只苹果。
村里的老银杏树
在乐安邑城东门外一公里处,过去是培育儒生乡绅的地方,现在据说仍然传承着当年士大夫的风俗和生活文化。我相信,因为在邑城里我看到了一座形制与中国汉唐时一样的私塾。
是的,这里很宁静,尽管时不时传来几声鸡鸣狗吠,《大长今》因此也选择在这里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