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闸”内外有陆康

(2009-11-24 12:16:43)
标签:

书法

篆刻

文化价值

回归

陆澹安

陆康

车鹏飞

张伟生

孙敏

文化

分类: 叫花子捡垃圾

“关闸”内外有陆康

 

“关闸”内外有陆康

 

中国书法的艺术价值正在回归

 

每年持螯赏菊的时候,也是艺术市场好戏连台的当口。

这不,有消息传来:11月23日,中国嘉德2009秋拍进入最后一天,在“宋元明清法书墨迹专场”中,宋克的《草书杜子美壮游诗卷》以6832万元人民币高价成交。随后,朱熹、张景修等七家(宋元时期)《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以1.08亿元人民币再创新高。在中国艺术市场,向来有“好字不如赖画”的说法,如今一件书法作品一举拍到一个亿,绝对是惊天动地的大好事,于是有收藏家或专家喜出望外:中国书法的价值终于回归了。

对此,沪上著名书法篆刻家陆康有自己看法:前几年中国画在市场上比较看好,是因为绘画比较好懂,大家都喜欢。而中国的书法,则是比绘画更古老的艺术,也是贯穿整个中国文化史的一门艺术。甚至可以说,文字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框架,也是源远流长的文化命脉。欣赏作为抽象艺术呈现的书法,需要很高的艺术感悟力,甚至要有较高的综合修养。中国书法的价值是明摆在那里的,市场的意外反映不能排除有炒作可能,其中的奥妙非外人所能领略。也可能是价值回归,但这个回归的路程不可能是一步登天的。书法家不能被拍卖行情冲昏头脑,要紧的是把毛笔拿稳了,把每个字写好。

前几天陆康刚从澳门回来,这一次,他是与沪上著名山水画家车鹏飞、书法家孙敏和张伟生,一起赴澳门参加一个名为《同欢》的书画艺术展的,平均每人拿出15件作品亮相。此展由澳门基金会赞助,《印缘》杂志社主办,场地在澳门陆军俱乐部。为期三天的展览,吸引了不少澳门文化界人士和国际游客。当地媒体报道认为,这标志着上海与澳门两地的文化交流越来越热烈。有趣的是,为参观这个展览,上海也有三十多人自费前往,故而澳门方面还认为,这也算是一个文化事业拉动旅游产业的成功案例。

 

上海书坛的“青年近卫军少帅”

 

陆康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正宗老克勒,但他的护照却是澳门的。原来他于二十年前到澳门谋求发展,也算负笈海外,澳门回归后衣锦还乡,被划入海归派也不算错。海归后的陆康,曾在商海驭鳌踏浪,但为人生做出更加精彩注释的,还是进一步确认书法篆刻家的角色。陆康的书法,既放眼大江东去,又俯瞰小桥流水,眨眼间又风云突变,银瓶乍破——那是他在玩现代书法。两年前他曾携数件作品赴杭州参加全国“书非书”现代书法展,以真名士气质为上海书坛争得一席之地。我看过他现场作书,整张宣纸的榜书,行云流水,惊涛拍岸,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势怎么也挡不住。瓷瓶或紫砂壶上的蝇头小字也如锦心绣口,只见他戴起老光眼镜赛过一个修表师傅,一支长锋紫毫在手,手腕则暗暗用劲,一眨眼便是满天星斗、满弄杏花。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有前辈大师称陆康为上海书坛的“青年近卫军少帅”、“领军人物”。

陆康治印,应是运斤成风,也是在刀刃上跳牛仔舞,面目多样不让川剧的变脸。陆康从秦汉及至清代皖浙两脉中汲取丰富滋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追摹前贤的同时,还独创的好几路字体,别开生面,新意迭出。在我这个外行眼里,他的元朱文深得恩师陈巨来先生衣钵,如梅派唱腔,满台富贵气怎么也压不住。满白文如裘派唱腔,苍劲有力,韵味绵长。鸟虫篆则酷似程派,婀娜多姿,余音绕梁。而最让我啧啧赞叹的是大刀阔斧的秦汉缪篆,金钩铁划,屋脊春雷,并于密不透风中慷慨留出一段疏可走马的空间,从而使有限的印面获得了广阔的回旋余地,纵使想象力策马驰骋——好不痛快!

也因此,程十发先生曾这样评价他的印章:“独辟蹊径”。

陆康治印,还非常注意避让与穿插,或如幽兰出寿石,或如紫竹立晚风,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自由延伸的意念和舒展的动姿。比如他为澳门历史景点所刻的一方历史景观名章“关闸”,繁体字恰好是对称的,而且有四扇“仪门”如画屏并列,弄不好就失之呆板。而在陆康安排下,四扇“仪门”似开似合,繁简有致,肥瘦得体,变化无穷。这幅得意之作已被不少印谱收入,垂范后学。

去年,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推出陆康五本书法篆刻新著,在上海书展期间引起轰动,排队等他手签的读者少说也有三五百人。要说书法艺术价值的回归,这倒不是虚的。其中有一本《陆康吉祥印语》,收录了他近年来镌刻的闲章凡一百方。我获赠后再三赏读,不忍释手。此书装帧也精美,大红色的封面喜气洋洋,版式又别出心裁,内芯由陆康本人编排布局。逐页赏阅,犹在山阴道上策马徐行,山花烂漫目不遐接,又常有意外的惊喜扑面而来,一惊一愣而抚掌大喜。一本印谱能予人有如此惬意的视觉享受,我以为是每一方印章都蕴蓄着鼓胀于方寸世界的蓬勃张力,流转着艺术人生的戏剧性创意。

 

“关闸”内外有陆康

 

南社余韵在陆郎

 

作为书家印人的陆康在澳门常受特区政府指派,以笔代节,出访欧美,在重大活动现场挥毫泼墨,老外们为求他一方字常常要排起百余人的“长蛇阵”,逶迤壮观。但他又不无遗憾地对我,当初在澳门捞世界,行过医,当过垆,但弹丸之地做一个文化人,圈子未免狭小,可作竟夕长谈的知已也就三五个,自己留在澳门的印章也只有数十方。所以,他经常往返于上海、澳门之间,书写属于他的“双城记”。这几年来,卸下俗务的他就闭门吮笔奏刀,还要整理祖父陆澹安先生遗存的百十种遗稿。今年夏天,陆澹安的三大卷遗作《说部卮语》、《小说词语汇释》、《中国戏曲史长编》就在上海文化基金会的资助下,由锦绣文章出版社顺利出版了。

对啦,今年是南社成立一百周年,上海金山区还重建了南社纪念馆,但我们在谈及柳亚子、陈去病、于右任、姚光、高吹万(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高锟的祖父)等前辈大师的同时不能忘记另一位国学大师陆澹安,他就是陆康的祖父啊。

但即便如此忙碌,陆康还是活得神定气静,依然保持着卧龙先生般的散淡性情。每天忙至下午四时就收工了,喝一杯午后红茶等待朋友接他去喝酒聊天。饭桌上的陆康,仿佛蜕身为另一个人,说噱逗唱,大开大阖,妙语连珠,暗藏机锋。

陆康为人,如他的书印一般,行云如水,外圆内方。陌生朋友相逢一笑,执手相识,他认为可交,便说:“要我写字刻图章尽管开口”。不出三日定有佳作相贻。每年除旧迎新之际,邀挚友一桌畅饮,锦囊内已“埋伏”宝贝若干,酒酣耳热之际大家抓阄,或印章,或扇面,或册页,或瓷瓶,我等皮厚小弟如得压岁之赏,不亦乐乎!但要是有人见利忘义,趋炎附势,则断然割席,不予往来。

在中国文化进入全球化新纪元、并力图产生更大影响的“关闸”内外,有一个激流勇进的陆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