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那屋脊,挑起了百年风雨

(2008-04-28 13:11:44)
标签:

婺源

李坑

晓起

古村落

油菜花

杂谈

分类: 像煞有介事地生活

看那屋脊,挑起了百年风雨

 

看那屋脊,挑起了百年风雨

 

晓起,千年古樟庇护的村庄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当地人喜欢用这首古诗来形容晓起。确实,一走进晓起古村,眼前一派田园风光,而且一股清香扑鼻而来,直沁心肺,旅途的劳顿一下子消散了。

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遮天蔽地的大樟树,天人合一的晓起,堪称别具韵味的古文化生态村。

晓起村里无论进士第还是大夫第,都是三进两厢的徽派建筑,在门楼和斗拱等部件中,我们依然看到了典型的徽派木雕和砖雕,那些精美得令人叹为观止的图案,以一种俗文化的表现方式,直率地反映了数百年前人们对仕途、致富和长寿的盘算。现在,住在明清老宅里的村民将老宅打理成几种商业业态:一是开古董店,卖的是一水的假货。二是开饭店,专供游客尝农家菜。三是开茶楼,供游客品茗,茶是免费的,关键是哄游客买茶叶及土特产。

晓起有一种财富为别处少见,它拥有千余株古樟树,还有全国罕见的大叶经楠树和国家一级树种江南红豆杉。在村口,我见到了数十株五百年以上的大樟树,村民说在北山上还有许多,“保护起来,不让砍了,砍了就犯法”。

还有一棵“樟树王”,是导游推荐大家去抱一抱的,据说妇女同志抱了可治不孕症,那当然是胡扯。但那棵胸径至少两米的大樟树倒是可以用罕见二字来形容了。

据导游说,过去村里的木匠砍了五百年的大树做樟木箱,品质一流,那真是相当的好销啊。插队落户到此的知青,第一件置办的家具就是樟木箱,回城时带走的也是樟木箱。现在环保了,大树被保护起来。但留下的树根很多,村民们挖出来锯成薄片,一元钱一片,卖给游客,据说放在大衣柜里也可防蛀,新房装修,将樟木片放在地板下,也可防止地板发霉。连樟木屑也可装在布袋里卖钱。

看那屋脊,挑起了百年风雨

 

彩虹,无声地落在碧水之上

 

第二天,我们在离开婺源县城赶往大障山的途中,还参观了一座位于清华村的彩虹桥。这座木桥,曾被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彩虹桥建于南宋,至今已有八百年历史。全长140米,由六亭、五廊构成长廊式人行桥。每墩上建一个亭,墩之间的跨度部分称为廊,因此也叫廊亭桥。从远处看,亭略高于廊,形成错落有致的风景线。

彩虹桥设计非常科学,以桥墩为例吧,看上去像半个船形,前面尖锐像刀锋,后面平整,呈流线形,可起到分解洪水对桥墩的冲击力。正是由于科学的设计,古桥能保存到今天,假如墩头是平面的,桥早已被洪水冲毁。还有一个特点是桥墩之间距离不等。

据当地人说,古人真是很聪明,整座桥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今后的维修,每个亭、廊都是独立的,将来不会因为一处损坏而影响到整座桥。彩虹桥榫头之间的加固不用铁钉,全部用木钉。铁钉用在建桥上容易生锈,人在桥上行走,桥体会发生振动,铁钉会把木头磨损,桥就容易松动。而用木钉则不同,木头是同一属性,在振动中伸缩相同,榫头之间可保持长久紧密。

桥面的木质部分一般只能保存上百年,所以彩虹桥历代都维修过。

浙江、福建有不少廊桥,名字各异,但命名为彩虹桥的也不在少数,这大概是古人的一种富有诗意的想象吧。但这座彩虹桥的命名却有故事。据说在造桥过程中,清华村里的许多文人墨客都想给桥取个好名字,但无一被村里人认可。大桥到了封盖最后几片瓦的时候,正值傍晚时分,西边的山背上出现了一道亮丽的彩虹,夕阳透过云层,倒映在水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当时主持造桥的胡济祥、胡永班见到此景,认为这是吉兆,立即叫村里人燃放爆竹庆贺,于是所有的人都认为桥名取彩虹桥最为恰当。

很可惜,这个景点离公路较远,而且由私人承包,在桥上走一走得付25元。我们其实很想上桥走一走,摸一摸老桥的栏杆,但导游认为这个景点就是擦肩而过,让大家停车拍照已经破例了,再说车上大多数人对彩虹桥不感兴趣。最后我们只能随大流,踩着湿漉漉的黄泥在河边拍了几张照。可恨的是,承包景点的老板知道大多数游客是“看白戏”的,在路边还种了许多竹子,密密地遮挡过路人的视线,给我们拍照造成不少麻烦。

我在福建、浙江看到不少同样历史悠久、同样美丽的廊桥,都不收门票,桥是村民募集资金整修的,村规民约也写在桥亭的门楣上:不准在桥上放牛,不准停放棺材、不准焚烧香烛等,游人要看要摸自便。

 

看那屋脊,挑起了百年风雨

 

 

看那屋脊,挑起了百年风雨

 

李坑,一首朗朗上口的田园诗

 

此次婺源行,印象最深的就是李坑。回想起来这一路走来,实际上就是为了见她一面,问一声好。

距婺源县城12公里的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建村于北宋年间,年头颇久啊,而且据说是南唐皇族后裔的聚居地,有来头。

李坑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一共出过18位进士。自宋至清,仕官富贾达百人。南宋年间出了一位武状元,名叫李知诚。他在故居还在,是一幢明代的建筑,样式古朴,小小的院子里还植有一株老紫藤,抚摸它的老杆,梢头会不停地颤抖,到了夏天便开满浅紫色的花。

我一直在想,安徽不少村名都取什么“坑”,大约是地处群山环抱之中,村子有如一个大坑所致吧。还有什么“口”,也可能是处地隘口的原因。

但说李坑,跟其他村落一样地少人多,所以明清时期不少村民外出经商。李坑村民的主体就是茶商和木材商,在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经营,致富后回故里造房子,既可伺奉父母、安度晚年,也是光宗耀祖,这思路在封建社会的中国相当普遍,代表了一种主流价值观。那么,李坑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外致富后,带回不少财富,在村里盖楼、修路、造祠堂,使李坑成为当时著名的消费型农村,有气派的建筑造了很多,蔚为壮观,被人称为“婺东第一村”。

走进李坑,游人如织,导游的小喇叭响个不停,喧闹的情景跟我在宏村、西递见到的别无二致。

最近几年,为了开发旅游业,旅游公司在村口重建了一些寺庙和楼阁,但我们对假古董不感兴趣,径直往村子深处走去。

一条小河从东向西贯通村子,水口保存完好,几株高大的樟树挺立在游客的视线中。这里有婺源最古的单孔砖拱桥“中书桥”。沿着小河两边,坐落着不少明清建筑,一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沿小街的门面房都开了店,酒店、茶楼、土特产商店、工艺品商店、古董店满街都是。小酒坊的柜台还保留了一丝古意,老板娘将酒灌在贴有红纸的竹筒里,挂着待沽,并取名查记酒坊。我问老板娘是否知道有个擅写武侠小说的作家叫查良镛?这酒坊与查氏家族有无关系?她惘然不知。

 

看那屋脊,挑起了百年风雨

 

河里有一小船摇来,船娘怀里抱着一个还在吃奶的小孩,款款地招呼游客乘坐。游客不坐,却掏出相机,船娘赶紧捂住孩子的脑袋大叫:“拍照要收线的!”

这条看来早在明清时就形成的商业街甚是繁荣,除了几处大户人家,里面有四水归一的天井、雕花的走马楼围栏、微拱的月梁等供游人参观外,还有申明亭横跨在街中。这座木结构的亭子,柱子和横梁已经风蚀严重,但匾额上三个大字倒清晰如昨。据说旧时李坑的村民但凡有纠纷,就来到这座亭子调解,族人中德高望重的老者出面主持公道,申明道理,矛盾就此化解,双方重归于好。

    再行几步,望见沿街楼房上挑出小姐花楼两座,雕栏精美无比,抛绣球的一幕想必就在此上演。来自大城市的游人最爱在此留影,想象古代某位浪子的飞来福份。因为绣楼被后人赋予了戏剧色彩,不少电视剧组在此借外景拍戏。现在绣楼成了游人最爱勾留的茶馆,如果不是急着赶路,三五知已挑一个临街的窗口,叫上一壶婺绿,再来几碟小食,让落日的余晖金灿灿地洒在身上,美美地消磨半日悠闲时光。

 

看那屋脊,挑起了百年风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咸亨酒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