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乌镇西栅,家家枕河看槐花

(2007-06-18 14:02:57)
标签:

乌镇西栅

人气

美食

文化名人

分类: 像煞有介事地生活
 乌镇西栅,家家枕河看槐花

 

 乌镇西栅,家家枕河看槐花

(乌镇的小河)

 

紧邻上海的江南古镇乌镇,想必许多读者已经听说或游览过了。但最近乌镇新开发的西栅——也就是所谓的乌镇第二期工程,悄悄地向游客开放了。

西栅景区占地面积三平方公里,京杭大运河从它的身边缓缓流过,小镇周围碧水环绕,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你可以与亲友结伴而穿过老宅进入,也可以坐船从一个个桥孔下进入,后者当然更有味道啦。与东栅一样,西栅内也有纵横交叉的河道,但更令人着迷的是有七十多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河流密度和石桥数量均为全国古镇之最。

西栅景区内还保存了25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一条贯穿景风的老街,由长条形的石板筑成,从头至尾有1.8公里,走起来还相当有看头呢。临水建筑也是这里的特点之一,三五知已,走得累了,不妨找一家茶馆,叫一壶茶,三五小碟吃食,在临水的平台上闲聊片刻,难得人生一大享受。这个时候,河面上缓缓地摇来一条船,船娘正水淋淋地唱着民歌。你还会听到树梢上传来的阵阵鸟鸣,它们是从附近的湿地飞来觅食的。那个天然湿地据说有3万多平方米,是各类野生鸟类的乐园。

有一种伯劳鸟,一身乌黑羽毛,总爱停在树梢上四下张望,霸气十足,叫声犹显聒噪,常欺侮个子小的鸟雀,实在算不上大丈夫。

 

乌镇西栅,家家枕河看槐花

(乌镇西栅的老桥)

 

但是我发现,与东栅的人头攒动相比,西栅的游客并不多,我在一条小街中央站停前后眺望,居然一个人影也没有!也许是大家还不知道的缘故吧。我还在想,把原住民统统赶走,然后修复一些旧民居、旧商铺,吸引外来游人喝茶、坐船、逛街、购物,即使达到市镇的热闹程度,但原先的鲜活生态已经被修改了,这样的保护算不算成功呢?

静静地游走一圈后发现,新开发的街区其实蛮有玩头的,这里有新开辟的孔另境纪念馆、王会悟纪念馆、三寸金莲博物馆等展馆;还有努力复原古镇原生态的油车坊、染坊、丝织坊、铁匠铺、鞋匠铺、铜饰铺、制笔坊等手工作坊和老茶馆、老药房、老竹木铺、刨烟坊、布鞋店、糕点铺等商铺;至于乌将军庙、月老庙、文昌阁、关帝庙、白莲塔等宗教建筑,则被当作一种文化资源得到了开发与保护,从中可以想见几百年来江南民众的精神寄托。老街上还有清代的老邮局、水龙会等“公建配套”,你或许想不到吧,在中西合璧建筑样式的大清邮局里还能买到清末和民国初年的加截邮票!老街旁边还有一个很大的水上市场,每天清早有集市,车马喧阗,男欢女笑,古镇风情相当浓厚。

 

乌镇西栅,家家枕河看槐花

(西栅的老街)

景区内还有修旧如旧的水城门、江浙分署、大戏台、灵水居、桥里桥、厅上厅等,很值得对文化古迹有兴趣的游客流连并评说一番。还有一处昭明太子读书处,昭明太子就是南朝梁时著名的文学家萧统,他编撰的《昭明文选》在中国文学史有相当的地位。他在成为太子后,延请沈约为师。沈约的先祖墓地在乌镇,每年要来此地祭扫,梁武帝于是命太子同往,由是留下遗迹。他的读书处在常熟和南京还有两处。千百年来,他似乎成了读书人的偶像,这也是中国文化中有趣的现象。但听人说,西栅的这个六朝遗址原是学馆,本来并不在这里,而是此次大规模整修时从附近搬来的,但不管如何,表面风化严重的青石牌坊耸立在夕阳下,还是令人遐思翩翩。这里不仅是一处供人凭吊的古迹,牌坊后的书院式厅堂也是乌镇的图书馆,并且成为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茅盾是桐乡人,他的故居就在东栅。

茅盾在他晚年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曾写到:“祖父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上午,或到本地绅士和富商常去的访卢阁饮茶,或到西园听拍曲。”这样的茶馆和听曲的处所在西栅都可以找到。文中提到的访卢阁还在应家桥堍,我们就在那里吃了富有农家风味的午饭。

 

乌镇西栅,家家枕河看槐花 

(正在狂奔上桥的孩子们)

 

    应该说,西栅的古建筑和老民居修复得相当不错,据说整个工程是在同济大学阮仪山教授的主持下进行的。早几年听说四邻八乡的旧建筑要拆了,旧砖旧瓦、旧门窗板、石鼓墩、青石板等堆得山高,乌镇有关方面就去收集来,堆放在仓库里,此次修复时就派上了用场。积淀着几百年历史的明清建筑,本来已是摇摇欲坠了,但经过一番修整,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难能可贵的是,修复工作充分尊重历史与文化环境,保留了斑斑驳驳的墙皮,只在破损处用特殊材料作了整固,留下了风侵雨蚀的沧桑痕迹。木质门板和窗板也是老旧的,沿街面门面的木柱下半截腐朽了,就接一段,尽量不换新的,让它“咬”上深深浅浅的水印痕。铜质的插锁与门环,也让它们保持原来的样子,敲瘪了也好,积了鲜绿的铜锈也好,总之让它自然老化,泛出一层光亮温润的包浆。店铺上的梁柱雕了繁复的花纹,也不用新漆夺人耳目,只用灯光在夜间突显它的美丽。老匾额上的书法也出自当地的缙绅或过埠名家,笔笔精神十足,相当耐看。

 

乌镇西栅,家家枕河看槐花

(乌镇西栅的夜景)

 

如果一不小心多喝了几杯,或逛得晚了,不妨就在小镇内找一户枕河人家下榻,在流水声中慢慢进入梦乡。不过在这里我向各位透露一个情况,虽然各类风格的民居特色客房就排列在老街两边,外表是旧砖旧窗构成的民居,里面的设施是按宾馆标准布置的,但收费着实不菲,即使打了折,每晚也至少三百元以上。在准五星标准的通安客栈及超五星标准的锦堂会所,每晚标准超过一千元!

“苕溪清远秀溪长,带水盈盈汇野墉。两岸一桥相隔住,乌镇对过是桐乡。”这是清代施曾锡游访乌镇后写下的《双溪竹枝词》,至今还引领我们的思绪穿过历史的狭弄小巷,去探寻古镇委婉动听的故事。

 

 

 乌镇西栅,家家枕河看槐花

(西栅一渡口码头)

 

友情链接:

作为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乌镇,历史悠久,在六千年前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乌镇为吴越疆界,战事频繁,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御越兵,故名乌戍,唐朝咸通十三年开始建镇。

千百年来,乌镇人以种植水稻和养蚕为主业,比较富庶,至今还保留着江南农村的风情和建筑格局。乌镇繁盛时分五栅,即东、西、南、北和中栅,后来北栅、南栅等衰落了,东西两栅最为繁华。现在,东栅和西栅由一条市河隔开,两条主要老街呈交错状,河街并行,体现出江南以水建市的特点。由于乌镇的民居通常用黑色的油漆和涂料粉饰墙面与门窗,而黑色在桐乡一带被称作“乌”,乌镇的名字由此而来。

乌镇历来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如梁昭明太子及其老师沈约、一代丞相裴休、陈与义,更有藏书家鲍延博、光绪皇帝老师夏同善等。乌镇在历史上曾出过64个进士,161名举人。茅盾、沈泽民、严辰、严独鹤、孔另镜等文化名人,或者出生在此,或者寓居游学于此。

乌镇西栅,家家枕河看槐花

(昭明太子读书处的牌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