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端午节,是什么节?

(2010-06-16 20:54:14)
标签:

颖韬

爱美食

端午节

议论

性质

文化

卫生节

祈福

祈寿

端阳

雄黄酒

五毒

分类: 读书思辩

端午节,是什么节?

 

端午节,是个什么性质的节日?》

 

    颖韬在这个时候拿这个话题说事儿,是因为这两天来,收到不少手机短信,多有“庆祝”的意思……这样的理解让颖韬觉得有在这里说说这个问题的必要。

 

    这个话题涉及到了中华民族文化、民俗节日内涵的传承问题,注定不是个小题大做的命题,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待之   

 

    多少年来在颖韬和大家的记忆里,报纸书刊乃至于教科书,在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时,多讲它是一个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云云。

   

    这样讲(不全对,带有片面性)的问题是,如果总是对我们的下辈或下下辈的后代,只讲端午节是一个纪念屈原的节日,则未免过分、片面强调特定地域的纪念性,夸大地利用了统治阶级政治的功利目的

 

    其结果,必定在相当长的岁月里,使后人无法了解端午节的真实内容和内涵,也必然会让整个民族逐渐丧失美好的传统文化记忆,从而错误地传承端其文化内涵和功用,在整体上冲淡并损害这个节日的传承价值和实用价值

端午节,是什么节?

    

那么,端午节,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节日呢? 

    首先,端午节不是庆祝性质的节日,它是个祈福祈寿,祛病避灾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有五彩线缠小孩子的脖颈、手腕、足腕,在门上插艾蒿或菖蒲,室内悬挂钟馗画像,在身上挂香囊(香草荷包),饮雄黄酒等等等等,这本来都是为了防毒虫、送瘟神、驱鬼魅的,这个中的含义和信息,正如钟敬文先生所编《民俗学概论》所谓“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诸说并存。从其传统节俗活动的内容来看,端午节最初与驱邪、驱毒、避瘟、止恶等观念紧密相关则是可以肯定无疑的。”

 

    而赛龙舟,则应该理解为“强身健体、增加群体意识”是无疑的。

 

    可见,端午节固有的原始文化形态和根本内涵乃至于功能或功用,是防瘟疫、强健身体,是祈福祝寿、期盼吉祥顺遂、平安美好。所以,端午节的祝福信息应该是围绕吉祥如意、平安顺遂,快乐健康和防灾解难、祛病消瘟的中心而展开。

 

    故而,端午节是个“卫生节”!

 

    其次,端午节是个纪念的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汨罗江而死的节日。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艺文类聚》卷四):“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的说法,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殉国,应该是纪念的节日。甚至说粽子的来历也来源于此,颖韬是不好妄下结论评判其正确与否的。 

端午节,是什么节?

   

     当然了,时至今天端午节的内涵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被赋予了太多的内容,所以,有学者说端午节是“一个综合性的民俗节日”,但无论如何不要也不应片面地向后代灌输:端午节只是一个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附件1:  去岁今日的博文:《端午端阳,健康吉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fcc3c0100djd6.html

 

  附件2:    端午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农历地支纪月,正月建,二月为,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1]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贴符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炒五毒”,江苏中部以韭菜、茭(jiāo)草(或金针菜)、木耳、银鱼、虾米等同炒,大约是以这几种菜象征蟾蜍蝎子、蜘蛛、蛇、蜈蚣等五毒都是端午的必备菜肴,现在少见。

    但是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以辣椒、葱、姜、蒜、香菜五种有刺激的东西混合一起炒也叫炒五毒,一般餐馆都可以点到此菜,因为食材比较常见。【转载地址http://baike.baidu.com/view/2567.htm?fromenter=����&redirected=seachword

 

  附件3:

端午节诗选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端午》影视作品《风月》原声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鲅鱼炖茄子
后一篇:麦田 杂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