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缘起是一周前应邀到亲戚家做客,做客嘛就要吃一顿。但我的毛病是不会坐等主人做好“擎现成的”,那样每每会油然而生于心不忍之情,总想下厨帮上一两个忙,那样才觉得吃人家的饭心里踏实一些,我以为这是对主人的一点回馈和理解吧。
因为我知道在家请客的准备、制作的艰辛和劳顿,能伸手就伸把手、能帮忙就帮一下。甚至就是举手之劳(你想想哪家的主人舍得让咱干得太辛劳呢),更何况我这样驾轻就熟的“家庖”呐!
也许这不是礼节或礼仪,但因为是实在亲戚,则不必拘泥于客套,“别太把自己当客人啦”……亲戚们也都知道我的这个“嗜好”,就多给一些实践的机会哦。
恰好有几个洗净待用的紫茄子,经征求主人的意见,说要炒茄子丝。我一听乐了——因为我拿手啊这个菜我儿子特别喜欢吃,也就成就了他爹的厨艺。我拿起茄子要切没切的当口,另一个帮厨的大嫂和女主人异口同声地说要“打皮”(东北话即去皮或削皮)!
我感觉一下子是解释不清的,至少三句话两句话把她们的积习改换过来是难的,干脆简明扼要地说:报纸和专家说:茄子皮是最有营养的,茄子的营养主要在皮上。为了不至于让她俩太难堪,我又接着说:以前我妈妈做茄子也打皮,但自从听了专家的话,早就带皮吃茄子了……边说就边切上了——当然是带皮切的啊!你说我累不累吖?
我用中小火加少量花生油和猪五花肉条慢炒,中间加酱油少许,出锅前加盐和蒜末,装盘后加香菜末。以蒜香、酱香加持烘托茄子的本味、突出茄香。餐后我观察了一下,炒茄子丝没有剩。席间没有几个人知道:实际上这道炒茄丝,还是新旧斗争的结果呢?
茄子到底去皮还是留皮。似乎就成了庖厨新旧烹调料理的两种观念的象征:去皮的口感好,软糯绵柔;留皮营养有更多被保持的机会,而且口感也很好既有绵柔又有筋韧、同时茄子皮的香味更浓。但吃茄子去皮,是老辈传下来的,即使专业的厨师师傅也是这样教的……茄子去皮差不多成了厨师的帮规啦,不这样是不是就外行而不地道了呢?我无意要革谁的命,更不是想要标新立异反什么传统,我只想引用食品科学的成果与大家分享,请大家自己取舍和评断(楷体字均为引用)。
“茄子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糖及矿物质等。特别是茄子富含维生素P,含量最多的部位是紫色表皮和果肉的接合处,故茄子以紫色品种为上品。100克紫茄中维生素P的含量高达720毫克以上。维生素P能增强人体细胞间的黏着力,改善微细血管脆性,防止小血管出血。此外,茄子中的皂苷具有降低血液胆固醇的功效,与维生素P协同,可提高微血管的弹性,有利于心血管病的防治。”
与肉同食,可补血,稳定血压。茄子含丰富的维生素P,有良好的防止微血管破裂作用,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对防治紫癜也有帮助。茄子和苦瓜搭配也很好,苦瓜有解除疲劳、清心明目、益气壮阳、延缓衰老作用。而茄子具有去痛活血、清热消肿、解痛利尿及防止血管破裂、平血压、止咳血等功效。二者搭配食用,是心血管病人的理想菜。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范志红副教授介绍说:做茄子时只要不用大火油炸,降低烹调温度,减少吸油量,就可以有效地保持茄子的营养保健价值,如土豆炖茄子。另外,加入醋和番茄有利于保持其中的维生素C和多酚类。烹饪料理茄子的方法,切记油的温度不超过120℃,这样维生素和类黄酮等物质的损失才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科学家应该是给了我们解答啦,那就是吃茄子应带皮吃,且要低温料理。
现在留给我们自己的问题是:
能不能立即“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吧。

?/P>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