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药,不是它的原名。
据说原名叫“薯蓣”,在唐代因为“代宗”皇帝名字叫李预,所以要避名讳而改称为“薯药”;谁知到了北宋时,又来了麻烦--宋英宗名字叫“赵曙”,这也得避名讳,又把它改名为“山药”。这下子就好了,以后再没有哪个皇帝起名叫什么山或什么药了,才使山药这名字稳定了1000来年!
说到山药,不能不提一个词“怀山药”。河南的温县,古代是河南怀庆府,盛产山药且所产最佳,世上即把怀庆府出的山药称之为“怀山药”,这样怀山药就是上乘品种山药的代名词了。
山药,可是个好东西。自古山药既是菜蔬又是药材,有非常明确、非常显著的健脾益胃、助消化,滋肾益精、益肺止咳,降低血糖,延年益寿等食疗作用。
近年来医学科学研究发现山药还具有镇静作用,可用来抗肝昏迷。大家在三十岁以后男女都喜欢吃、尤其是被男人常用来当做滋阴壮肾补药的“六味地黄丸”,山药就是其中一味,占了总成分的1/6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山药含有大量的粘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管疾病,从而收到益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
如此说,山药入馔就是“药膳”了吧?所以吃山药应该既可以解饿、又可以滋补的了。按照这个逻辑,是否可以宣称:咱也会做药膳?
由于山药本身的味道很淡,所以料理起来的重点是逼其入味,使它不仅有爽脆的口感,还有鲜香俊美的味道。故而,以山药做菜,厨者应着力增加它的鲜香之味。
鲜从何来?我用的是黄瓜和大蒜。
山药因其粘液蛋白的缘故,削皮后黏滑异常,如果以常规的方法去皮,会弄得既滑不留手,又沾染脏泥皮屑,处理起来费事费时,很是闹心。我在实践中摸索,去山药皮的方法给大家分享,秘诀就是把山药截断变为10厘米左右的段,然后持水果刀,以“滚刀法”转圈去皮,既快速、又干净,很是灵便。
削皮后要将其放入凉水中,加少许的白醋。然后纵刀一分为二,再纵刀切薄片,依旧放入白醋水中,待用。黄瓜也纵刀切薄片待用,胡萝卜亦切纵刀片,作为营养搭配和色彩均衡之用。
把山药片、胡萝卜片,过水焯透,捞出控干水份。炒锅内放怀花生油,花椒、葱、姜爆香,倒入山药片、胡萝卜片,大火翻炒几下,随即加入黄瓜片、加碘盐,继续大火翻炒,最后加大蒜末,翻炒两下,即可出锅。
小贴士:
做这款山药,因为预处理已经把主配料焯熟,所以要快速翻炒、大火料理,不可恋栈、犹豫(烟台话叫“黏迟”),要快炒快出为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