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忆博点评深度思考

(2019-10-15 18:33:35)

张忆博点评深度思考

作者 张忆博

 

看到这篇文章很亲切,深度思考不是一般人能够涉及的题目,但作为一个企业的leader,是必须要涉及的问题。一直以来,我们的倡导在企业里能够共鸣的不多,这对于我们为企业解决问题,设置了一道道的障碍。 

即使有些企业老板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很喜欢深度思考,但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反馈回来的信息是:get不到思考的结果。不管怎么努力的想要得到深层次的答案,但那个答案就是藏在哪个不为人知的地儿,你就是见不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多次寻访民间与隐匿的高人交流,也未得其果。但我知道,能够深层次思考的人,都非常人思维,他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得来从不费工夫。

 好多年前,我曾经读过一本美国人写的书,里边大概的意思是说,作者调查了13个世界顶尖级的企业家,问及他们一个问题:你做重大的决策时,是什么状态?是很谨慎的思考很多天,还是分分秒秒的决策?抑或其他?

 出其意外的是,这13家大企业的老板,无一例外的说,他们的决策都是分分秒秒,不管是几万元或是几十个亿的项目,他们决策都不需要时间。这个结果,让作者大吃一惊。在常人看来越是重大的决策越是要谨慎,可为什么这些大企业家实际情况并非这样呢?

 于是,作者展开了调查,最终发现这13位企业家的共同点有两个,一是:用直觉判断和决策,所以可以分分秒秒;二是:都有过不同的宗教经历,少则一两年,多则四五年。比如众所周知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他创业以前,曾经在印度静坐修行过几年的时间。

 因此,我觉得奥妙就在其中。中国古人经常会讲到智慧,说聪明与智慧完全不同。聪明是先天的遗传,而智慧可以后天修炼。那么分分秒秒的决策,无疑是智慧的体现。

 为此,我斗胆(为什么斗胆呢?是因为很多隐匿人士认为那是危险的)举办了智慧领导力的课程,意外的收获了有些班上的同学,就此开启了智慧的大门,可以分分秒秒的洞察事物的真相,也就是说,对于已经发生或未曾发生的事物,一眼看穿实质。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欣赏作者的观点,但作者并没有涉及如何才能深度思考,也许他也认为深度思考需要谨慎,需要时间,需要条件。但在企业中的实践证明,深度的思考是有智慧的表现,不是谨慎用时间来反复验证的过程,而是修炼的结果。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能力。

 

 让你与众不同的不是努力,而是深度思考力

 作 者 艾菲  

 

“人的思维天生就是极易流于表面来思考事物的”。

 我的一个朋友最近一年在通过私教进行健身,她给我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在这一年里她一共遇到过6位教练,每位教练在给她上课之初都会询问她究竟想要怎样的身材,她的回答都是“维密的身材”。于是,前5位教练给出的策略都是与其他女性健身者相差无几的健身策略-先减脂后塑形,只有最后一位教练没有当即给出健身方案。直到第二天,这位教练才跟她说:“我回去看了维密秀,仔细研究了维密的身材。我发现,她们并不仅仅是瘦,不是那种纸片人的瘦。相反,她们的身材非常立体,背部、肩部和腰部的曲线十分明显,有三个显著要素,分别是紧致、曲线感和力量感。所以,维密身材的本质就是紧致、曲线感与力量感的完美融合。如果要想拥有维密的身材,那就需要在完成减脂之后,着重完成这四处肌群的强化训练。”

 这个故事正是一个关于“深度思考”的例子,虽然思考的对象并不是特别深刻的问题或概念。

 一 什么是深度思考?

 我认为深度思考就是不断逼近问题本质的思考。

 为什么说是“不断逼近”呢?

 因为深度思考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做到在第一次对某问题进行思考时就触其本质,但却可以在一次次的自我追问与深度思考后,越来越接近它的本质,直到有一天终于触及那个本质,并将它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来。

 比如“自由”是什么?清晰说出它的本质可不仅靠一次深度思考就能做到的。

 如果将这个定义具体化,可以看到它有如下5方面的表现。

 1、精准的用词和打比方、精准的用词和打比方

 著名的商业咨询顾问刘润曾说“所谓洞察本质,就是会打比方。”

 只有在洞察事物的本质后,才会联系到大家所熟知的事物,从而打出精妙的比方。

 比如,刘润老师在文中举例,小米生态链的负责人刘德跟他说“小米生态链中为什么会有很多既不‘高科技’也不‘智能’的产品,原因是这些生意对于小米而言是‘烤红薯’生意。小米发展到今天,已经有3亿用户,其中2.5亿是活跃用户,他们除了需要小米手机、充电宝、手环等科技产品外,也需要毛巾、床垫等高品质日用品。所以与其让这些流量白白耗散掉,不如利用这些流量来转化一些营业额。就像一个火热的炉子,它的热气散就散了,不如借助余热顺便来烤一些红薯。”这个“烤红薯生意”,就是因为洞察了这种生意的本质,而这无疑就是深度思考的结果。

 2、对各种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有清晰的理解和表述、对各种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有清晰的理解和表述

 喜欢深度思考的人常会痴迷于一些重要概念的定义。

 比如:“什么是爱?”

 佛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中给“爱”这个概念下了定义,“真正的爱是要唤起对方的生命力,也就是要丰富别人的。”像这样对概念的清晰理解与表述,绝对是经过很多次“深度思考”才能得到的。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对爱的定义则是”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比如:“什么是幸福?”

 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对“幸福”这个概念的定义也进行了多年的求索和深度思考。在他的幸福1.0版本中,他认为幸福就是生活满意度,包含有三个不同元素: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十年之后,他又提出了幸福2.0。此时,他将幸福定义为生命的丰盈和蓬勃,包含了五个元素:积极情绪、投入、意义、人际关系和成就。正如我之前所说,深度思考往往不是一次性的思考,更多时候它都是持续的思考状态。在这样持续的思考中,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直至触及。

 然而,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阅历,没有看过足够的书,单单只凭“深度思考”怕也是无用。阅历、阅读和与人交流就像是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可以不断催化“深度思考”这个过程,帮助它一次次的发酵,最终走近问题的本质。

 3、“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刘未鹏在他的《暗时间》一书中写到,“看一个问题的解法,必然要看其解法所诞生的过程,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否则这个解法就只是一个问题的解法,记住了也无法推广。” 而相反,如果我们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们就能提炼出更具一般性的解决思路与原则,这种思路和原则就可以被迁移去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

 举例来说,你看了一个电影,连连称好。我问你“好在哪里?”你说“很感人”。这个简单的回答显然是没有经过“深度思考”,这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4、比一般人有更多更深刻的自我觉知、比一般人有更多更深刻的自我觉知

 常常深度思考的人,不论对概念还是问题都会有持续的思考。这种习惯也会迁移到对自己的探究之中,从而拥有更加深刻的自我觉知。

 举例来说,你发现每次只要男朋友拒绝了你约会的要求,你都会非常生气,即使他的拒绝理由十分合理。这个时候如果能进行深度思考,也许你会发现,每次都生气的根本原因在于你有一个十分强烈的EGO(自我),这个强烈的EGO让你很难心平气和的接受拒绝。然后你继续思考,为什么自己会有如此强烈的EGO呢?这个问题很难马上就有答案,但随着思考的深入和在脑中长时间的停留,你最终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觉知。

 5、比一般人更能发现规律、趋势以及掩盖在趋势下不变的东西、比一般人更能发现规律、趋势以及掩盖在趋势下不变的东西

 看到一件事只想到一件事,看到一个问题只想到一个问题,而不是发现背后隐藏的规律,这样的人显然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二 为何需要深度思考?

 1 、“大脑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因为习惯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

 2、“我们在大脑中走得越远,在现实中就走得越稳。” 、“我们在大脑中走得越远,在现实中就走得越稳。” 

 3、每个人都有一个更高的自我,更高的自我会对很多终极问题产生疑惑,深度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持续探寻、给予回答,从而拥有更加丰盈和蓬勃的人生。、每个人都有一个更高的自我,更高的自我会对很多终极问题产生疑惑,深度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持续探寻、给予回答,从而拥有更加丰盈和蓬勃的人生。

 4、 深度思考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深度思考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当你在持续深度思考后忽然明白了某个重要概念,你就会体会到那种极致的成就感。而马丁·塞利格曼则说,成就感是获得幸福人生的重要因素。

 5、 我们需要通过深度思考去获得更多更清晰的自我觉知。、我们需要通过深度思考去获得更多更清晰的自我觉知。

 即使面对同样的痛苦与挫折,有自我觉知的人会走的更有信心,而缺乏自我觉知的人会一直走在混沌之中,所以走下去的最终结果会有天壤之别。

 三 如何进行深度思考?

 1、 向自己发问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让我们无限的探究下去,从而帮我们形成长期的、一贯的思考路径。所以,深度思考的关键就在于向自己发问,而且常常不是只问一个问题就结束,而是持续的问下去。

 比如:当你要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你可以先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然后再一层一层的问下去。

 2、 情绪的无纷扰

 我们只能在水面平静的时候才看得清上面的倒影,也只能在情绪无纷扰的时候才能看得清问题的本质。

 3、 思考要有持续性和开放性

 对于复杂问题,我们往往无法在一次深度思考中完成;相反,我们需要在思考中不断的接纳各种输入,包括自己的阅历、阅读以及与人的交流,然后再思考,再接纳输入,直到最后洞察本质。

 从昨天到今天中午,我与几位朋友分别进行了深度对话,帮助他们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自我认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