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博弈的硕士生

标签:
博弈重锤小家伙自我认知人才培养杂谈 |
分类: 管理 |
大清谷系列:丁香花的低调绽放
记得在我的一篇博文中说到:对待公司里的骨干员工,有一个很严厉的方式就是被批评,我们内部叫“骂人”,而我们公司的骨干员工就是在“骂声”中加速度的成长。一般来说,两、三年后他们的同学已经无法与之对话,无论是思考层面还是行为层面都是在同学中鹤立鸡群。
去年刚从浙大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小K也是其中的一员。刚刚来到公司的时候,带着一身在研究生群体中特有的毛病,比如:自以为是,夸夸其谈,凡事都有见解、观点、判断,却从不考虑自己有多少积累,有多少资本,就像是一股黑色的旋风在我的团队中引起振荡。
小家伙的冲劲和聪明才智深深的吸引了我,打心眼里感觉他是一块好材料,但是以目前的这种状况,不知天高地厚的心态,如不能有一个合适的方法让他能够自我认知,即使是好铁也炼不出钢。于是心一横,我决定破釜沉舟,冒着人才可能会流失的风险,开始了重锤修理的过程,小K经常会莫名其妙的被骂,横也不对,竖也不对,很快他陷入到极为迷茫的状态。
有一天小K对我说:张老师,你放心吧,我正在调整自己,虽然我还不知道怎么调整,也不知道要把自己调整到什么样的一个状态,相信我,我会自己找到方法的。对于小K的表述,虽然我心里没有底,但是人才的成长规律就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重要的还是通过自己调整、突破,谁也帮不上忙,别人能给到的只能是一种反馈而已,我的重锤敲击无非就是让他感到就他自己目前的状况是没有前途的,剩下的问题只能靠他自己来解决,这就是人才和非人才的区别。
从此小K就一直非常的低调,很少说话,也很少发表意见,谁也搞不清楚他的状态,我也不再给他反馈,知道这是他的自我调整期,给他一段时间吧。有时偶尔问一句,回答我的就是:张老师我还在调整。几个月之后,小K作为咨询师助理参与到一个项目组中进行咨询,恰好这个项目我也介入担纲首席咨询师,我惊奇的发现,小家伙的自我博弈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不仅在项目小组中获得同事的高度认同,也获得了企业欣赏的眼光。
回来的路上小K对我说:一开始,您骂我的时候我一直都不服气,原来我一直觉得自己很优秀,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实习的时候。但张老师的话又点到我的痛处,不管是服气还是不服气我都觉得确实切到我的痛点了。比如张老师说你在发表意见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有没有积累?你对自己的话,自己的观点、建议能不能负责?这样,使我第一次知道了说话还需要资本,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把张老师的话穿起来,前前后后的思索,可能有些话还没有想清楚,但我知道张老师的话背后肯定都有我的问题。
面对着小K推心置腹深刻思考之后的话语,我更加坚信了我们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也更加知道了前人“响鼓还要重锤敲”这句话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