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考试得看颜值

标签:
文化明朝考试得看颜值今晚报杂谈 |
分类: 自由点击 |

明朝考试得看颜值 |
作者:胡海义 |
“来岁锦标先夺得,天街听喝状元声。”高高站在科举功名的金字塔尖,状元身份尊贵、备受荣宠。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是考生的最高荣誉。状元就是万里挑一,笑到最后的那一个,所以,中状元难如登天。尤其是在明代,状元除了渊博的学识外,还需要爆表的颜值。
太祖朱元璋的长相平平,但他决心把状元打造成帝国的形象代言人。要对得起王朝的面子,颜值自然是极其重要的。这早在洪武四年首次殿试就树立了榜样。原拟为状元的郭翀因为貌丑被降为榜眼,英俊的吴宗伯被拔为状元。这着实让历史学家与考生们目瞪口呆。状元因为才学而登顶,殿试毕竟不是选美走秀。唐宋以来,状元长得不帅甚至有残疾的大有人在,未有以貌取人的先例。然而,太祖却拿出了确立八股取士、废除宰相制度一样的魄力,决心要让英俊的状元们在簪花游街时,对得起明朝的脸面与观众的眼睛。
上行下效,明代状元录取注重外貌的风气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小说里大量涌现帅哥状元,甚至出现鲜明的女性化特征,如《浓情快史》中的狄仁杰“风姿俊秀”。就连《龙凤配再生缘》中的武状元皇甫少华也是“貌美”“秀眼”。这些美貌状元在殿试中极具杀伤力,立即获得皇帝的青睐。而《唐钟馗全传》中的钟馗、《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的黄巢也因为貌丑而丢掉了即将到手的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