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试对金庸先生文学地位的分析

(2019-02-21 23:26:06)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转载]试对金庸先生文学地位的分析




金庸先生故去有段时间了,围绕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之争,还是没有停歇。追捧者几乎要说他是汉语写作世界里的第一枝健笔,贬抑者却认为他的小说没有任何创新,人物脸谱化,说教成分过重。当然,不管在哪方面,一旦起争执,都少不了有第三种和稀泥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这种没有态度的废话。




我们先来打量一番捧金的人和贬金的人,不难发现,他们之间,是有一条红线区分的,且看分析。




捧金庸先生的人,多数是武术迷、武侠迷和故事迷,也不乏有像孔庆东、方舟子、徐晋如(方、徐都是我尊敬的学者,这里提到他们没有任何贬义)这样的学者,还有靠写金庸先生吃饭的江湖写手“六神磊磊”等。但他们都是以看传奇故事的方式来欣赏金庸先生的小说,只关心小说的故事情节编的好不好看,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吸不吸引人眼球,小说里包含了多少汉语言的“语码”,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有哪些是他们熟悉却是大陆作家集体遗忘的中国传统的文化信息。他们不从事小说创作,不以研究小说为职志,不知道或是不关注当今小说的样态,也不排除他们有意忽视今昔小说之间的不同。用从六朝志怪小说以来的强大文学传统,武装起他们对所有小说的鉴赏力和接受度。




不说其他国家一流的文学作品,就中国小说,今天也早已走出了依赖讲故事的老路子,更多是在小说的结构上追求新奇,叙事方法上寻求多变,人物塑造上偏向深挖心理。一个有文化修养的读者,看不懂当代小说,是常见的现象。而热爱金庸作品的人,读小说于他们是一种愉悦享受,于人情世态中揣摩总结出于己有用的生活哲学,断断不能接受小说带给他们智力上的挑战,一篇小说读完,不知所云,最终费力弄懂,也不过是猜了一条复杂的谜语,这种为写小说而写小说,又有什么意思?!




此时,贬金庸的群体,立马就浮现出来了,是活跃在当前中文世界里的一批专职的小说家和小说批评家。他们身上要是打有“先锋”标签的,就越把金庸先生贬得厉害。




自己写小说(非网络类。这么说是为了区分,没有看不起网络写手),其中甘苦,不为外行所能知晓。每个小说家,心里都有数,一部小说里哪处文字精彩、结构之妙,非一日之功,哪处看似力道千钧,却不过是作者在借力玩花活而已。文章要越写越生疏,而不是越写越熟透,时时处处打破读者的期待,不讨好读者,才是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好小说。“观千剑而后识器”,长期浸淫在小说世界里的批评家,才懂得某种写法,更耗作家的心力和体现作家的才气;评判手头上的一部小说,要是达到一定的水准,说它坏,是因它老生常谈,说它好,是它比起以往的作品,又有了不同。求新求变,是一切艺术能长久传下去的不二法门。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如果写小说也算是专业的话),小说家和批评家的话更可信。当代小说家和金庸的玩法不一样,金庸可能都不算是他们圈子中人。问题这就来了,到底是更多业外人士的意见还是少数业内人士的意见,会占历史的主流呢?




真不好说。历史上有不少曾经不被看好的文学样式和被同时代低估的作家,最后咸鱼翻身,成了那一时代的文学标志。如唐五代开始在文人圈子底下流行起的词,以及词中圣手温庭筠、李煜、柳永等,开始都不被同时代的主流眼光看好,时移世易,又都被后世所推崇备至。但历史上也有过红极一时而后来销声匿迹的作品。拿破仑在被关押在圣赫勒拿岛期间,写过一本《拿破仑论战争》,同时代的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也写过一本《战争论》,在当日,前者被无数读者争相抢购,而后者摆在书摊上无人问津。随着拿破仑时代过去,部队的战略战术也有了极大的提升,两本书的命运来了个大颠倒,不再有人读《拿破仑论战争》,今天还有人记得这部书,全因它是拿破仑的作品,而《战争论》,却成了经久不衰的军事经典。




金庸作品当初走进大陆读者的视线,并很快在年轻人中掀起阅读狂潮,与它续接起中断已久的章回体小说样式的复古风,又与社会开放思潮相合拍,激活年轻人的想象力,复活了英雄主义,不无关系。但它们能不能走进文学史的殿堂,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看再经过一两代后,那个时代的人还喜不喜欢生活在金庸作品的语境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