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创作的会议,概而言之,大致有三种:作品诞生之前的改稿会,作品发表之后的研讨会,作品进入各种评审渠道收获各类奖项后的颁奖会。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改稿会,如今颇为风行的是各种各样的研讨会和颁奖会。但任何作品实际上都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未完成性”,所以即便是研讨会和颁奖会,也不妨视为另一个层面上的改稿会:或是吸纳各种意见和反馈之后对这一部作品的“改稿”,或是受了启发为更好完成下一部作品而作的准备。至为重要的是,是否有可能,或如何把文学会议转化为助推创作的生产力?
第二届“雨花写作营”开营仪式暨首期改稿会:“一对一”、“面对面”、“心对心”培养青年作家
日前于南京举行的第二届 “雨花写作营”开营仪式暨首期改稿会,是新时代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一种“一对一”、“面对面”、“心对心”的培训模式,诚可谓对过往改稿会的一种继承和创新。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韩松林表示,“雨花写作营”至少承担着两项重要任务:第一,打造文学苏军精锐力量;第二,培育高水平创作人才。为了达到预期成效,江苏省作协和《小说选刊》不仅邀请江苏省作协几大名刊共同出力,还邀请了国内各大名刊的主编和编辑出席。“每一次写作营都是一次盛会,希望学员们对主编们、批评家们提出的意见真心对待、用心消化。”开营仪式上,《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锺山》主编贾梦玮等也在讲话中对学员们进行了鼓励,期望他们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雨花》主编朱辉主持会议,“90后”作家严孜铭代表学员发言。
改稿会上,《清明》主编舟扬帆结合自己数十年的编辑生涯心得,首先为学员们上了一堂文学课。随后,《十月》主编陈东捷,《大家》主编周明全,《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清明》执行副主编赵宏兴,《长江文艺》副主编吴佳燕,《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副主编徐晓华,《雨花》副主编育邦,《锺山》副主编何同彬等先后对学员提交的作品进行了认真而客观的点评,除了肯定学员们较为齐整的创作水平外,还指出了他们作品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
作为2016年江苏省作协携手中国作协《小说选刊》杂志社推出的一项在国内具有首创意义的新举措,“雨花写作营”由老牌文学期刊 《雨花》杂志承办,学制一年,主要面向江苏省内具有一定创作实力和成长潜力的青年作家。首届写作营吸纳了18位青年小说家。经过为期一年的写作训练和四期高水平改稿会的指导,学员在国内重要文学期刊发表70余部中短篇小说,多部作品被权威选刊选载,部分学员迅速成长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青年作家。
在成功举办首届“雨花写作营”的基础上,江苏省作协党组对“雨花写作营”的举办方式进行了调整。本届写作营扩大了学员的选拔范围,将从事散文和诗歌创作的优秀青年作家吸收进来;同时加强了组织力量,改为由《雨花》《锺山》《扬子江诗刊》三家文学期刊共同承办;学员年龄也更加年轻化,22位学员中,“80后”、“90后”作家占了九成,在校大学生4名,年龄最小的21岁。与首届一样,本届写作营也将举办四期高水平的改稿会,邀请国内重要文学刊物的主编或资深编辑前来改稿;同时还将适时组织采风活动。江苏省作协也将长期关注学员的创作动向,在作品发表、研讨、采风等活动中有所倾斜,为他们搭建更多的推介平台。
校园写作暨姜玉琴长篇小说三部曲研讨会:知识分子题材写作,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比而言,各式各样的研讨会,虽有“面对面”的交流,“心对心”的碰撞,但遵循的是“多对一”的模式。一般情况下,多是国内文学界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会聚到一起,围绕某一位作家的某一部或几部作品展开研讨。
日前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的“校园写作暨姜玉琴长篇小说三部曲研讨会”,来自国内各大高校的学者丁帆、郑体武、张生、王光东、杨剑龙、马以鑫、王宏图、宋炳辉、乔国强等,对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研究员姜玉琴创作的小说三部曲《粉色蝴蝶》《纸月亮》和《断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在王宏图看来,校园写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写校园生活的;另一类是写作者在校园中,但写的不一定是校园生活。姜玉琴的三部长篇两方面都有涉及,《粉色蝴蝶》和《纸月亮》是个人化的写作,《断翅》则集中写校园生活。“就我的感觉,第一部细节有些琐碎。第二部有一种元小说的特性,文体比较丰富。第三部回到了校园写作,涉及大学校园里蝇营狗苟的争斗,写得颇有喜剧性,但没有超出当代人对大学的固定想象。我觉得,我们把中国的知识分子从道德的神坛上拉下来后,也不能过分苛求他们。要是换个角度,能从更广阔的宗教哲学的角度来审视校园里的争斗,或许会让作品呈现出另外一种味道。另外,把美国的大学作为‘他者’来批判中国校园是否就一定合理?毕竟‘他者’未必真就那么好。”
如王宏图所说,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有时可以说有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批评虽然被认为是 “第二”的东西,但批评也有创作不能及的长处。小说中形象展示的作用是有限的,批评可以弥补这个局限。但两者的冲突显而易见。丁帆深有感触。他说,作为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压力巨大。在这样的重荷之下,姜玉琴还能用心血写成如此厚重的长篇,艰难困苦可想而知。在他看来,纵观共和国近70年文学历史,写好知识分子,对作家创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过一些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因为政治的原因,也因为创作者离开生活太远,这股潮流可谓草草收场。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又开始有专门书写高校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问世,但是许多作品中漫溢的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感官刺激的描写,并没有触及高校体制中核心的问题,以及知识分子隐痛。“不过,我在姜玉琴的长篇三部曲中看到了她试图将笔触伸进这领域的种种迹象。这是对知识分子题材新的开掘,是对62年前邓友梅小说《在悬崖上》的延续和拓展。”
要是拉近视角,把姜玉琴的创作放在整个上海校园写作的背景下来加以审视,或许更能凸显其独特之处。王光东表示,姜玉琴在小说里保留了诗歌的因素,体现出一种诗意化的情感和叙述方式。小说里写到很多日常生活场景,又对其做了审美化的提升,使得生活逻辑包含在了文学叙事中,这样的生活化在校园写作里是不多见的。也因为此,王光东偏好第一部《粉色蝴蝶》。“姜玉琴对青春童年的回忆单纯而不简单。小说里,童年回忆的视点链接起了一个不简单的、丰富的世界。叙述者对人、世界的判断和思考和叙述者的生活之间也有很好的契合。”
当然,作为女作家,女性写作的特点也在姜玉琴的小说里得到了体现。张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认为,姜玉琴接续了中国现代文学里偏于唯美的女性写作的传统。“姜玉琴的小说关注女性成长,关注女性感情和事业上的选择。主张女性回归世俗家庭,同时追求知识,在两者间保持平衡。如诗般的写作,也使得她描写细腻具有某种抒情性。作为女性写作,姜玉琴不掩饰女性立场,她以女性作家的眼光审视和判断这个世界。”宋炳辉对此深有同感。他说,姜玉琴作品的底色是女性的,但是“女性”并不代表软弱,而是体现了“女性的柔软的叙事力量”。
由姜玉琴的写作引发开去,与会专家也指出了当下校园写作的一些弊病。诸如,因为校园生活雷同,情节易于雷同化,尤其是过多渲染职称的争夺;校园写作的着力点在教授身上,对大学生则描写和揭示不足;
校园写作写到人物有扁平化倾向,一些作品迎合市场,流于媚俗;作家也往往会把校园写作写成荒诞的闹剧,使得作品思想深刻性不足。姜玉琴在回应中也表示,这种“面对面”的研讨对她深有启发,当下校园写作或知识分子题材写作,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18博库·全民阅读周刊春风图书势力榜暨悦读盛典:标示出文学的标准和要求,是对“跨界写作”的激励
如果说改稿会,对于很多创作者而言,好比是对麦苗初长成时的一次打量;研讨会好比是对麦子归仓后的一次客观评估,那么颁奖会则是对大丰收的一次尘埃落定的回望和总结。而日前在杭州举行的“博库·全民阅读周刊春风图书势力榜暨悦读盛典”,则更像是对“跨界写作”的一种激励与致敬。
凭《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获年度致敬奖的白先勇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他以小说家之眼观照《红楼梦》,侧重解析其小说艺术的“现代性”。在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裁姜革文代为传达的获奖词中,白先勇表示,自少年时代他便耽于读《红楼梦》,后来在大学教书,也常常教这本经典小说,可是要等到接近耄耋之年,从头再细细研读一次,才有十足信心宣称《红楼梦》是天下第一书,就像当时欧洲的文艺复兴,他们回头看希腊罗马文明的时候,要去寻找标杆,而谈中华的“文艺复兴”,《红楼梦》绝对是一个很高的标杆。白先勇还说,《红楼梦》将中国人的哲学,所涉及的入世与出世的纠结,以最鲜活动人的故事人物呈现出来,可以说《红楼梦》在我们民族心灵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因此,他不“独占”这种读通之后的所得,而是用一部书,将毕生的钻研体会倾囊相授。
李敬泽与其说是以评论家的身份,不如说是“新锐作家”的身份获奖的。在此次获最高奖白金图书奖的 《青鸟故事集》出版之时,他就谦称自己是一个“新锐作者”:“如果说我对自己还有点满意的话,那就是,我依然觉得前边有很多可能性没有穷尽,跃跃欲试。谁知道呢?也许真的写小说,卖一个大大的破绽给大家。”李敬泽还真就写小说或说是写故事了。谈到 《青鸟故事集》,他说:“无论是回到春秋,还是关注唐宋以来的中外交往,都是为了认识自己,让我们意识我们自身是多么丰富。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也有很多好的,被我们忘了。”
正如李敬泽调侃的那样,毕飞宇是个小说家,受过不少评论家的“气”,现在他终于变成了评论家。他此次凭借去年大热的《小说课》拿下了今年的新设奖项“春风评论家奖”。诚如颁奖词所称,他以小说创作内行人的身份,潜入 《聊斋志异》《红楼梦》《水浒传》,以及哈代、海明威、奈保尔、汪曾祺、鲁迅等名家作品的内部,以个人的审美经验,自微小不起眼的意象起笔,完成了极具个性气质和个体能力的精妙解读。“因为‘内行’,毕飞宇以自我的阅读和睿智灵动的写作告知读者,杰出文本的价值在于激励想象,在于激励认知。一部《小说课》写出了文学的自由、开放、弹性,也写出了文学的标准和要求。”
而以写非虚构作品见长的梁鸿,此次却是以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获得了白银图书奖虚构类奖。此外,罗新著《从大都到上都》获白银图书奖非虚构类奖,袁筱一译《温柔之歌》获金翻译家奖,紫金陈著《无证之罪》获春风文学原著奖,“名家领读经典”课题组策划的《人民公开课》获新华悦读奖。据悉,该势力榜已创办六年,这六年,就像李敬泽说的,能强烈地感觉到全民阅读热情的高涨。“这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也离不开有效的推广。但说到底,还是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到了这个阶段,大家更沉着,对自我的充实和扩展、对美好的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盛典’坚持做下来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