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  芸:写作是上天赐予的铠甲

(2018-05-11 10:23:49)
标签:

文化

王芸

写作是上天赐予的铠甲

文艺报

分类: 自由点击
王 <wbr> <wbr>芸:写作是上天赐予的铠甲



写作是上天赐予的铠甲

作者:王   芸    原载:《文艺报》2018年5月11日第3版 

每一个写作者都想找到一条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创作路径。但经过了那么漫长的书写史,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要找到真正新异的路径很难,因而这条路走起来并不是那么笃定,需要外在与内在力量的支撑。

一度想做服装设计师,用布料、针线、珠串来实现无数种可能,命运却将我送上了此在的道路。初写散文,后写小说,而今左手小说右手散文,散文偏于感性,小说更趋理性,并让我走向宽容。写作于我,就像上天赐予的一件铠甲,让敏感不至于一无是处,让脆弱也可以转化为坚强,让狭窄的笔尖可以触及辽阔的人间世相,让简单的文字可以映现复杂的世道人心。

近年我将创作视线聚焦在传统文化领域,写过一系列荆楚历史文化散文《穿越历史的楚风》,小说《对花》《龙头龙尾》《红袍甲》《芈家冢》《铸剑》《雀替》《心祠》《护城河边的旋转木马》《木沉香》等篇中的人物、情节、场域和文本中的艺术况味都浸润有传统文化元素。我尝试以小说来探讨传统文化的兴衰承继,呈现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同时,从这一视角切入,来写社会转型期世人的微妙心态与精神处境,探讨当代人精神和生活的内在依据。

另一方面,我写芸芸众生,写那些承受着生活与精神重压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们结结实实过着自己的人生,有着复杂的情感诉求、心理需要和生活欲望,有着真实的疑难、忧喜、犹豫、隐忍、愤怒、悲伤。凑近去看,哪个人的一生不是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个人史?小说《寄》《羽毛》《控》《黑色的蚯蚓》《与孔雀说话》《虞兮虞兮》《第六指》《T字路口》……我用文字为一个个人物勾形、塑神,让世人听到他们压抑在胸腔里的悲泣或啸叫。某一时刻,他或者她就是“我”,过去、现在或未来时态的“我”。写作中,我曾为谁或谁的遭际眼眶潮热,喉头发紧,流下过泪水。但更多的时候,我是一个冷静的书写者,以理性把控叙事的节奏与走向,笔调舒缓、内敛,我总觉得那些在文字搭建的文本空间深处涌动的暗流,并不比文字本身的冲击力量更小。

我曾是一个媒体人,做过报社副刊编辑和新闻编辑,这让我的写作或多或少带有媒体人的特点,也正因此,我时常提醒自己保持警惕。我们身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观念在世相的表层之下冲撞、抵牾、对决,有时候新闻事件甚至比小说的虚构情节更为离奇、庞杂,让人头晕目眩,猝不及防。如果文学作品只停留于捕捉复杂的世相,那还只是肤浅地表现和诠释这个时代、这个社会。

写小说让我变得宽容,因为尝试进入不同人物的内心,也就看到了“我”之外的他世界与他心。写小说让我变得慎言,不轻易对他人的言行“发言”,因为你不清楚他遭遇了什么,面对着什么;也不再轻率地对某一社会热点事件匆促“发言”,真相往往在地面之下,可能埋藏极深,而我们的“发言”可能仅仅是关乎表象的,是基于我们所能“看见”的部分,根本未触及或逼近真相,而带有我们自身识见、角度、阅历的局限。

在纷乱的世相之下,一定存在着渊深的潜流,是它们改变、造就、控制着地表的种种现象。我觉得文学要探究和表现的是这一部分。它考验的是写作者的眼力,具有穿透力的“眼力”;是识见,拨开迷雾看到本质的“识见”;是思考力,深刻的富有洞见的“思考力”。

在中篇小说新作《寄》中,我虚构了一个“寄物居”。它是一个存放旧物的仓库,是一个容留流浪者的免费住宿地,也是一个理想意义的壳,彰显着小说中的韩老师关于天地人伦的朴素的理解,它容纳人们对旧物的情感,对尘世的痴念、牵系,让人们回望时不至于心头空空落落,让人们前行时身后尚有依傍,去实现非常有限,却并非毫无意义的安放。那里也寄放有我,一个写作者关于身心安放的冀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