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范墩子:我一个人在文字的舞台里表演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文化艺术报》:你的文学生涯是怎样开始的,是否有哪些值得提起的事件影响你热衷文学?
范墩子:初中一年级的暑假里,我和父亲去临近的乾县城里卖西瓜,下午回家时,父亲将我带到新华书店。他用手背擦掉额头上的汗水,问我:你想看啥课外书?今天给你买一本。我被父亲的话镇住了,一脸茫然。父亲走到一排书架跟前,顺手抽出一本,问我:你看这本咋样?我接过父亲手里的书,前前后后地翻,心里的那种幸福感真是难以言说。那本书我保存至今,那也是对我产生重大影响并启蒙我写作的一本书,我读了不下五遍。什么书?老舍的《骆驼祥子》。
《文化艺术报》:90后,青年作家,这些标签之外,你觉得文学带给你的还有哪些别样的感受,收获或者一个故事?
范墩子:标签大多是别人这样叫的,我自己并不大看重这些。作品才是一个作家的声音,这和我们出生在哪个年代并无关系。可实际上,我们的身体却时时刻刻在和时代共振交流,并产生微妙的联系,身体在这时就需要发出声音。对我而言,我的作品就是这些声音的体现。我们往往太在意文学以外的东西,其实写作过程中,每次偶遇一个绝妙的念头,或者脑袋里猛然跳出一句惊艳的话语,都能让我兴奋很久。从正儿八经写起小说到现在,写作带给我的并非高尚的道德感,而是让我渐渐懂得了世间的美好,懂得了生命内在的意义。这都是写作给我的启示。
《文化艺术报》:每一个作家背后,据说都会有另一个伟大作家的精神滋养,哪位作家是你的精神偶像?为什么?
范墩子:加缪。的确,影响我并给我很大启发的作家很多,但加缪一直被我视作自己的精神偶像,作为一个小说家,加缪深知文学并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现状,亦不能让我们远离痛苦、荒谬、战争与孤独,但他始终坚信文学的力量,文学至少能让我们理解我们的日常处境,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去接近或者享受光明与美好。这或许是一个小说家对世界作出的理解,它重要吗?某种程度上讲,它还真那么重要。这一点,从他留下的三卷本《加缪手记》就能看出来。
《文化艺术报》:如果有文学爱好者问,“如何成为一个作家,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范墩子:这个问题叫我作难,真要成为一个经典意义上的作家,难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国内国外的作家那么多,写进文学史的能有几人?如果硬要我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尽可能地去保留自己最初的个性,和对艺术独特的理解。我甚至认为一个没有个性的作家是难以成为好作家的,因为对艺术而言,并没有对错。在艺术里对错误的执着追求,或许更能抵达现实的“真实”与“正确”。只有平庸的作家才会主动放弃对艺术的偏见,我喜欢那些对艺术有偏见,身上有强烈个性的作家。作家的个性和作家的生命一定是同消亡、同泯灭的。
《文化艺术报》:与90年代文学陕军赫赫威名相比,陕西青年作家似乎相对低调,对于目前文学陕军的青年作家群体,有什么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范墩子:文学陕军在上世纪90年代究竟有多辉煌,我并不清楚,但留下的《白鹿原》《废都》等作品却影响了一批批的读者和作家。这更能说明作家是靠作品说话的。在今天,文学很热闹,好作品却寥寥无几,仅这一点,就能给我们陕西青年作家很多启示。如果说陕西青年作家哪里出了问题,我自己以为是我们陈旧的观念限制了我们艺术上的自由。我们很少见到陕西发生大规模的艺术革命吧?从另一个侧面讲,便是我们很少主动地去靠近前卫先锋的艺术理念,久而久之,太多的青年作家匍匐在前辈作家的脚下,以至双腿沉沉,走不出来。文学群体的整体沉默,显然是在证实着我们艺术个性的不断丧失。事实上,我这几句话并不是给陕西青年作家说的,而是给我自己说的。
《文化艺术报》:网络文学大行其道,产生了很多作家富豪,你有没有考虑离开纯文学的道路,尝试拥抱网络文学?
范墩子:说句老实话,我心中关于纯文学和网络文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但并非说明我对那些流行的庸俗的小说的妥协。不得不承认,纯文学的概念一直在限制我们的思维,碎片时代才将我们长期抱在怀里的纯文学一再边缘化。文学是写人类情感的艺术,我相信只要不逃脱“人”的概念,就能永远身处在文学当中。
《文化艺术报》:文学这条道路,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似乎是一条艰辛的道路,支撑你坚持下去的理由是什么?
范墩子:作家的作品是给读者写的,更是给自己写的。一个人站在舞台上表演,底下没有一个观众,同样也可以演得很精彩。也就是说,作家写作,出发点都很自私,考虑的先是自己,然后才是读者。在这个碎片化的,甚至有些乏味的时代里,写作就是我生活里的一项必需品,我能在其中做白日梦,也能寄托那些遥不可及的情感。很多时候,我在文字里的表演,都是给我演的,精彩了,我默默地给自己鼓掌,演砸了,我一个人忍受那份落寞。古时候,狼都会在夜间长啸的,我经常会将自己想象成一匹在森林深处嗷叫的狼。
《文化艺术报》:最近手头上有没有什么创作计划,能否简单透露一下?
范墩子:年后写成了一个七万多字的小说,不久前刚被一家大刊退稿。我有些颓丧,不过我坚信它能够发出来,大概是讲一个少年和一只狐狸的故事。
《文化艺术报》:马上就是五四青年节了,对青年朋友们说一句话,推荐一本书。
范墩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静静的顿河》。
文化艺术报记者 魏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