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鸾翔: “无问西东”的原创者

标签:
文化汪鸾翔“无问西东”的原创者文摘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无问西东”的原创者
![]() 1949年的汪鸾翔 |
“无问西东”一词出自清华大学校歌。当前,随着电影《无问西东》的热播,该歌词作者、清华大学教授汪鸾翔也成为热点人物。近日,笔者梳理相关史料并采访了汪鸾翔先生的长孙汪端伟,听他讲述祖父与清华校歌以及那个年代的故事。
汪鸾翔及其三个儿子——汪健君、汪振儒、汪复强,均为清华人。
长子汪健君,作曲家。1925年起任职清华注册部。1935年春与俞平伯等共组清华谷音社。1938年曾受清华保管委员会委托,将珍贵档案文献百余箱转移天津租界并负责保护。抗战胜利后重回清华工作。
次子汪振儒,林业教育家,我国树木生理学奠基者。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曾在该系任职。
幼子汪复强,1934年考入清华化学系,后曾从事通信工作。1948年迁居台湾。
汪鸾翔(1871-1962),祖籍浙江绍兴。乾隆年间,其曾祖父汪汝琅带着妻妾和子女来到广西临桂(今桂林市)做幕僚,并在此安家。其祖父、父亲均为普通书生,也靠做幕僚为生。
汪家虽为书香门第,但家境不算富裕。1885年,14岁的汪鸾翔考中秀才,但其父却不鼓励他学做八股文章走仕途之路,而是带他赴广东游学。
1891年,汪鸾翔以广西第四名的成绩考中举人。1892年进京参加会试未中,留在国子监南学学习,他在此学习了6年,攻习国学、西学等科。
1897年后,汪鸾翔在武昌常参与张之洞、梁鼎芬等人的雅集,有诗、书、画的往来。张之洞在武昌,大举兴办实业和新学堂,1897年秋,他欲编写《劝学篇》,遂电召汪鸾翔到武昌为其收集资料,帮助编纂该书。
汪鸾翔当时年仅26岁,张之洞召他来辅助编写《劝学篇》,是因为他在广雅书院和国子监南学学习时就自学了各科西学,对西学有一定的了解,这种了解对编写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题思想的《劝学篇》很有裨益。
汪鸾翔等采集资料的准备工作用了3个月,在1898年春,由张之洞闭门7天,完成了全书的编订。《劝学篇》充分反映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汪鸾翔深受其影响,这些思想后来在清华校歌中均有所体现。
1905年,19岁的湖北黄安县秀才董必武来到省城武昌,考入省立文普通学堂(今武汉三十一中),当时汪鸾翔正在该校任教,并成为董必武的老师。
1907年,汪鸾翔再次入京,先后任北京第一师范学堂物理化学教员、保定市顺天高等学堂教务长。1910年前后,他在清政府学部任审定科行走。
1917年,他在北京高等师范学堂(今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18年9月,他到清华学校任教,直至1928年离校,前后在清华10年之久。
汪鸾翔还是溥仪家的老师。为了谋生,他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担任过溥仪家的理化老师,历时约7年。
1928年,57岁的汪鸾翔从清华大学退休了,当时退休是没有退休工资的,为了谋生,他继续在各个学校舌耕。1934年9月,他经以前的老友陈曾寿介绍,去了东北新京(今长春市)伪满洲国皇宫,给溥仪家族的子弟们授课,溥仪也经常向他请教。
1938年,汪鸾翔的妻子纪清蘩不幸病逝。1941年12月,70岁的他也因年迈体衰,回到北京家里。
1923年前后,清华大学公开征集校歌,最终于1924年采用了清华学校高等科国文教员汪鸾翔用文言文写成的歌词,并由学校英文文案处主任何林一的夫人张慧真谱曲。
清华大学教授陈新宇认为,该歌词具有三大特征:其一,格局宏大,眼光独到。对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持一种兼容并蓄、平等视之的立场。其二,用典雅致,寄望殷殷。“大同”出自《礼记》,寄寓极乐世界理想;“自强”、“行健”出自《周易》,契合校训。其三,理念先进,意义隽永。以“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揽括科学、文学和哲学各类学科,寓意并行不悖,任人选择,体现自由教育之风;以“器识为先,文艺其从”教诲学生注重内在德性修养,切勿只恃外在技艺和小聪明,造成本末倒置。以上种种理念,对于今天努力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政者,苦恼于精致利己主义盛行的教育者,或许不无启发意义。
汪鸾翔还撰写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一文,发表在1925年10月的《清华周刊》上。他说其之所以写下“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孰绍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那是因为:“地有东西之分,文有竖横之别,然而好美、恶丑、好善、恶恶,人之心理,大略相同。由此可见众生之本性同一,所不同者,风俗习惯上之差别耳。本性既同一,则彼此之文化,皆易交换灌输。而况乎文与行交修,德与言并重,东圣西圣,固有若合符节者哉?吾人一旦观其会通,且身负介绍之任,其有无穷之乐也。”
1952年6月,新中国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发现80多岁的老师汪鸾翔生活清贫,便推荐他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工资待遇比较优厚,让其得以安度晚年。
1962年7月23日,汪鸾翔病故,终年91岁。
附:
清华大学校歌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
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绍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钟,水木清华众秀钟。
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穷。
无穷,无穷,赫赫吾校名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