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自由评论
自由评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9,784
  • 关注人气:2,6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世旭:与人保持距离,也是一种能力

(2018-03-08 11:51:31)
标签:

文化

陈世旭

与人保持距离

也是一种能力

文摘报

分类: 自由典藏
陈世旭:与人保持距离,也是一种能力

与人保持距离,也是一种能力



作者:陈世旭  来源:《文摘报》2018年2月1日第5版

















  

 

   有段时间我颇纠结。

  在不多的文学活动中,有幸接触到一些名人。我很珍惜这种幸运,希望可以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但时间长了,有的人却颇让我失望。不管你怎样真心真意待他,但遗憾的是,“名人”在众人面前永远保持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冷漠。我自然不敢期待哪怕是最细微的一点善意,但受到他时不时当众毫无来由的奚落,特别是当发现这常常是掩盖他的某种空虚和嫉恨的时候,我真是打心眼儿里为自己也为他难过。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终止这种只能让人难堪的交往,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则微博,豁然开朗。

  那则微博说:与人为善是一种能力,与人保持距离也是一种能力。用与人为善找到好的回应对象,用保持距离过滤不值得交往的对象。两种能力都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筛选手段。与人为善不是一味迁就,保持距离不是愤世嫉俗。一个能理解并回应你善意的人,与你产生良性互动的机会就比较多;一个自视颇高让你永远得不到正视的人,让你受到伤害的几率就比较大。

  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试错成本越来越高,无意义的迁就也耗不起。随时“止损”,是一种智慧。以我不太丰富的人生阅历,以下类型的人,真的遇上,都趁早保持距离为好——

  对他人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说起自己同过学的人、共过事的人、短暂交往过的人,甚至是偶尔认识的人,总是一无是处;与他交谈时他漫不经心,要不冷淡不屑,要不你说什么他都打哈哈;永远是一脸的优越感,咄咄逼人;没听清你说什么就打断、抢话、牛头不对马嘴地接茬说自己的;打听、谈论、传播各种八卦隐私,同时炫耀自己的艳史;当众取笑朋友的弱点表现自己的优秀;高声大气,咋咋呼呼,对上司唯唯诺诺,对下级粗鲁无礼,颐指气使;神情猥琐,目光躲闪,含糊其辞,话说一半留一半。

  自我感觉超好,觉得是个男的就会喜欢她,想占她便宜;别人都没有见识,自己永远是对的。不管别人说什么,回应都以轻蔑的“不可能”开头;见人就说某天在某高档酒店跟某名人吃了饭,合了影;一有机会就伸出手腕逼人家猜腕上的手表或手镯值多少钱……

  对于判断应该保持距离的人,上述特征,有一点就够了。一个人一开始就让你觉得哪里有点不舒服,最终一定会让你特别不舒服。

  人自然应该宽厚、不狭隘,有容人之量,但容忍并不等于没有距离,并不等于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没有反感,并不等于要勉强自己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不反感。反感有时是你的潜意识在提醒自己避免可能遭遇的伤害。

  当然,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人不可能只与自己觉得舒服的人相处。学会与让自己觉得不舒服的人保持距离,既是避免伤害之道,也是与各种各样的人共处共存之道。

 

                                                                                                                                                       (原载《今晚报》2018.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