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评论】重建文学批评的“文学”本体

(2015-07-16 12:25:44)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2015年07月14日 15: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江飞
[转载]【评论】重建文学批评的“文学”本体
  文学批评在当下确实面临着非常艰难的生存处境:一方面遭受着作家和读者的轻慢或质疑,另一方面更承受着来自批评家自身的严厉批评。在笔者看来,文学批评既不像某些作家和读者所质疑的那样丧失了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也并不像某些批评家所批评的那样混乱不堪、一无是处。至少我们可以看到,有一大批年轻有为的中青年批评家正在严肃认真地从事着批评事业,在勤勤恳恳地营造着良好的批评生态。

  当然,问题也是不容回避的。这主要表现在批评观念和批评操作两个方面。首先是“全球化”遮蔽“民族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在追求现代性途中无法回避的情结。为此,我们在获享“全球”的批评资源和话语形态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全球化”背后隐在的西方立场和“文化帝国主义”对本民族文学特性的压抑,有些批评家甚至以“强制阐释”的西方文论作为唯一的批评资源,不仅放弃了自己的批评立场和言说策略,还抛弃了“诗性批评”的中国传统,成为“滔滔不绝的失语症”患者。其次是“外在批评”取代“内在批评”。文学批评有内外之分,“内在批评”主要是对文学的结构、形式、意义和功能的审美批评,“外在批评”主要是对文学的文化场域的外部考察和分析。文学批评现状是“外在批评”强势,“内在批评”弱势,即重视借用来自西方的各种文化理论(如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来对文学进行外部批评,而缺少深入文本肌理的“内部批评”及其理论建构。在批评过程中,批评家们又往往专注于批评理论的套用或推演,而轻视甚至忽略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和经验感受,文学成为批评的材料,文学批评成为与“文学”无关的自我衍生的话语结构。

  由此,造成了一种虚伪的“文学批评”,或者说一种非“文学”的批评。我们既要考虑到思想理论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更要顾及文学批评作为本国精神文化创造的特殊性和个体性,强调和凸显“中国文学”、“中国经验”、“中国故事”的文化认同和批评指向,换言之,文学批评必须恢复本民族的自我叙述的能力。此外,真正的文学批评又应该是“内在批评”和“外在批评”的统一。对文本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故事、境界等进行细读式批评,不是可有可无的权宜之计,而是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探索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在当下全球化的语境中,在现代批评范式转换的过程中,重建文学批评的“文学”本体,或者说建立“文学本体论”批评,是十分必要且十分紧迫的。

        那么,如何重建呢?笔者这里针对批评主体提出三种可能的途径或应持守的品格。

      一是在场。“在场”意味着批评家首先应该“面向文学本身”,而不是“面向批评本身”,即去除一切强制的、外在的理论遮蔽,保持一种审美经验的直接性、透明性和敞开性,使文学本身的存在意义直接、透明、自在地显现,竭力避免一种“理”在而“情”不在、“身”在而“心”不在、有“技术”而无“艺术”的批评。批评家要努力以自己的“本心”寻求与“文心”的呼应与契合,将“心”比“心”,以心灵在场式的批评,疏离和拒绝那些貌似热情实则冷漠、貌似高深实则空洞的批评。

  二是对话。批评家要么自说自话,要么满嘴说好话,要么满嘴大话空话,要么尽是过激偏激的话,正是在这些话语“狂欢”中,学术事件常常演绎为搞笑事件,学术价值最终降格为娱乐价值;真正清醒的、理性的、健康的批评话语,往往被淹没或解构,这是商业化、娱乐化、人情化合谋的必然结果。要建设良好融洽的批评秩序和批评生态,“对话”就应该成为批评家与作家之间、批评家与一般读者之间双向互动的基础。作为专业的“理想读者”,批评家不能以认知、审美感悟、批评话语上的优越凌驾于作家、普通读者之上,而要以自己的思想、命运和全部个性参与对话,在商榷、交流、阐释的过程中实现对文学意义的揭示、反思以及价值的认同或否定。对话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以作品为中心,在批评家与作家、与一般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坦诚、心平气和的“对话关系”,既实现文学意义和价值的有机生成,又促进作家创作水平和读者审美趣味的逐步提升。

  三是求真。只有“对话”、“在场”,才有“求真”的可能。“求真”是批评家理应持守的学术品格和价值底线。不管怎样,求真的文学批评应当以一种平静的心理、苛求的姿态去观照批评对象,力所能及地在话语表述中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体现自己明确的价值立场和审美思考。当然,文学之真又不似科学之真,因此,即使是尖锐的或不成熟的、不完满的批评也未尝不可,只要不是任性妄为的所谓“酷评”,不是故意的歪曲或人身攻击,只要批评者有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勇气,说了真话,提供了某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或命题,就是“真”的批评,也即是“善”的“美”的批评。实际上,一篇批评文章或一部批评著作的价值和魅力,有时就来自于它的“未完成”性、可再谈论性。

  总之,我们有必要回到文学批评的“文学”本体,去除一些不必要的理论遮蔽,始终保持对作品的生命直感和历史眼光,探究真实的、内在的、多元的、深邃的“文学性”所在。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