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瓦当与70后作家的河与流

(2015-06-23 08:51:20)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瓦当与70后作家的河与流
沧浪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足迹和记忆,绝非时代的断裂式跃进所能抹灭。有人大言,说70后作家尚未完成与60后作家群之交接,就因互联网的猝然而至,被80后给遮蔽了。其实生命之河,绝非“干涸断流”就能掩盖其曾经的烙印。时至今日,无论精力、智力,还是履历、实力,年富力强的70后作家,事实上已成为中国文坛最具深度也最富有创造力的创作群体。其中的佼佼者,犹若风起云涌,比如瓦当。
    我不能说在70后作家里瓦当的小说写得最好,但要说他的作品最具有先锋精神,恐怕并不为过。2011年5月,瓦当的长篇小说《到世界上去》出版后,在文学界掀起巨大波澜。点赞者称其为“颠覆文艺小说标准的伪文艺,不与文艺小说为伍的纯文艺”;不屑者则说它是“著名文艺青年瓦当叫板村上春树、中国第一部Cult小说;不计后果的写作冒险。”——没有人知道什么叫“Cult小说”,唯cult电影的定义可当借鉴:特指那种在小圈子内被支持者喜爱及推崇的电影,指拍摄手法独特、题材诡异、剑走偏锋、风格异常、带有强烈的个人观点、富有争议性,通常是低成本制作,不以市场为主导的影片。cult电影的主要特征是:价值低廉、粗俗夸张、自成体系、引领时尚、展示边缘人物,如同性恋者、瘾君子、易装癖、虐恋或者精神上有偏斜倾向的人……总之是指玩出来的电影。故而,尽管被台湾小说大家骆以军盛赞为“风林火山颠倒妄想的世界,哀伤至极的狂人春梦”,但作为Cult小说,《到世界上去》在当时还只能说是毁誉参半。只不过大家也都公认,作者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裂帛撕空般的诗意语言,为中国小说开创了一种鬼魅式写作之风尚。
    当是之时,笔者曾撰文鼓呼:在60后与80后作家们的包围挤压之下,瓦当能否率领70后作家突出重围?如是4年过去,不仅《到世界上去》赫然被豆瓣读书网列入了“21世纪中文小说杰作”,其他一大批70后作家,如鲁敏、徐则臣、路内、田耳等等,都已经化蝶成蛹,在今天的中国文坛叱咤风云。正当此时,瓦当推出了《到世界上去》的姊妹篇,长篇小说《河与流:临河城 1980年代》(以下简称《河与流》),令人惊叹侧目。
    《河与流》既是一部70后的成长史,又是一部80年代的微观社会生活史,它通过苏百里、路小远、瓦等几个少年的目光,几个家庭的变迁,描绘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一个小镇的生活,映现出时代的变迁与成长的阵痛与挣扎……比《到世界上去》少了些残忍,多了点温情。很显然,瓦当试图在小镇那个特殊年代几个少年贫乏的生活与卑微的梦想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甚至赋予一种希望……以至于当我追问《河与流》算不算Cult小说时,瓦当直言“不是”!
    说实话,无论天时地利,年富力强的70后作家,都该是到撑起文坛大旗的时候了。但我说过,以出生“代际”为作家“定位”,无疑荒诞可笑。那么,对于“70后作家群”这一称谓,同样作为70后作家的鲁敏、瓦当、陈鹏,他们又如何看待和评价?瓦当的《河与流》,又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鲁敏:只想以“一”为量词而存在


    实际上已经厌倦了再谈论“70后作家群”,像厌倦谈论跑步或八十年代之类,总是有种难以摆脱的“媒体感”“话题感”。
    “70后作家”,也并非原创的说法,是随着“80后作家”叫出来的,就像人们点菜,一本正经点了盘红的,顺便再叫一盘绿的,算个搭配……这一搭配,断断续续也已经讲了快十年吧,我们三十出头,被讲到四十出头。评论界也好,写作者也好,读者也好,编辑也好,媒体也好,赞美或悲叹,不平或冷淡,各种声音都有,近乎齐全了。
    既被点名,等于话筒已经递过来了,还是以“70后作家”的名义递过来的。得说。
    想先说一下“时间”这个玩意儿,确切说来这只是人为的一种刻度,用这种统一的、文明的刻度,人们来度量各种情况,形成相对的秩序、方法,形成必然与偶然……可实际上,哪里有时间?只是我们统统都服从于它。“这就是我们的处境。我们屈从于并不存在的东西。”(薇依《重负与神恩》)从这个角度来说,年龄、代际,皆是相对的图方便的虚设前提。这个前提跟我们的能力、想法、成熟程度、艺术旅程是没有必然逻辑关系的。所以,我一直不大热心“70后作家”这个说法,包括“代表人物”“代表作”“代表整个时代”等等延伸性的说法。
    可我们为何又摆脱不了这样的命名。说到这里,就尴尬了,可哀了。那是因为,个体写作者的体魄与影响力还不够强大,人们还是论堆儿,一堆土豆一堆萝卜地分类或叫卖,这样才打秤,才吸引买主。如果真算个什么,就得是一棵树,一道闪电,一只草垛或别的,以“一”为量词来存在。而这,正是我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我相信,这也是所有写作者的自我期许。


    瓦当:这是复杂而隐忍的一代


    70后作家是面目模糊,复杂和难以归类的一代,是生不逢时,尴尬而不受人待见的一代,当然也是猥琐、执著又老谋深算的一代。70后一代处在60后和80后(分别代表文学黄金时代和文学市场时代)的中间地带,可谓是在夹缝中生存,这似乎注定了隐忍、暧昧的文学性格和不易标识的文风。在这一代人成长过程中,文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70后作家分化也非常严重,有亲主流和传统文坛的,有坚持先锋实验探索的,有走市场路线比较成功的……这一代作家是一个个个体,而非带有鲜明整体风格的文学流派,背后也没有明显的文学思潮助推。在写作经验和技艺上,他们已经相当成熟,但能否真的做到大器晚成,恐怕还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足够雄伟的野心和足够凶猛的思想,以及足够炽烈的关怀。这一代人已经没有退路可言,唯有殊死一搏或临渊一跃。


    陈鹏:70后更遵从内心


    作家的代际划分是不科学的,作家拿出作品就够了,管你20岁还是80岁。但目前已成共识,那就姑且沿用吧。作为70后作家群的一员,我个人认为,这一群体们仍然处于巨大的沉默之中——千万不要小觑它的爆发力。相比50后的“泛政治化”,60后的“拿来主义”,80后的时尚肤浅,70后恰恰预示了某种鲜明而稳定的写作方向:更加遵从内心,也更加隐忍有力;对于西方及传统的谙熟、对于个体化书写的热忱及宏伟叙事的野心,70后已超越60后及80后,可谓文学上准备最充分、痛感最鲜明的群体。在中国,70后却遭到某种意外的“遮蔽”,60后们仍在过去的轨迹上滑翔,80后们急剧商业化并获得巨大成功,但惟其如此,70后们反而获得了某种更为安静踏实的写作环境,换言之,他们的写作也意味着更惊人的可能,预示着更强势的出场。这些年一批70后的写作成绩已经足以说明问题。放眼全球,70后已逐渐当道,他们用踏踏实实的努力证明,他们是值得信赖的最优秀的一批写作者。

 

70后作家们的河与流


    这就很清楚了,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作家,其实都不认可“70后作家”这一命名。他们在创作时更遵从内心,复杂、隐忍,只想成为“这一个”,成为真正的自己。因此我们不难理解,瓦当的《河与流》,虽写的是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的县城生活,是一段男人女人丰满的成长史,但与其说它是浮世绘,倒还不如说作者绘制了一幅往昔小城人生的“心灵地图”。
    《河与流》的关键词是1980年代、小镇、生死、爱恨、青春、性、梦想、幻灭……这些带有特殊意味的符号,在瓦当笔下,均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引领着我们走进历史岁月的深处,“种种荒谬的现实,冷峻得不可思议的人性,穿过记忆的河流,作者带我们抵达书写的彼岸。”
    很复述《河与流》的故事是徒劳的,现在就给这本书盖棺定论也还为时过早。作家马原认为,瓦当的“所有故事都轻灵且有质感,经常会在意外处急转弯,抑或在似乎梗塞处飞流直下。”而文学评论家刘永春则说:“瓦当的小说具有深厚的心理背景、浓重的实验色彩和对人性与人类存在状态的终极追问,具有形而上的精神高度,同时具有温柔坚定的人文关怀,沉实、凝重而不失灵气与技巧,这些特征都是当今中国文学所稀缺的。尤其是在世纪转换、人文精神逐渐流失的时代背景中,瓦当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充满韧性地写作着,这种写作状态本身就值得肯定。”我想,刘永春先生的这段评语,当适用于所有的“70后作家”,适用于他们各自生命的“河”与“流”,比如鲁敏,比如徐则臣,再比如路内和陈鹏……


               2015年6月16于昆明西坝坊

媒体链接——

http://ccwb.yunnan.cn/html/2015-06/21/content_975184.htm?div=-1

[转载]瓦当与70后作家的河与流
(《河与流:临河城 1980年代》瓦当/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2月1日出版 定价:28.00元)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