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作文类似恶搞
沧浪客
总是认为,每年高考,考罢语文当天,邀约作家与应届高考生同题作文,是个令人尴尬的坏创意。作品与作文,原该一样却不一样,这可能是咱们语文教育的悲哀,只不过,此一传统从科考那儿沿袭下来,已经拥有千百年的悠久历史,也着实令人伤感,难怪唐代屡试不第的著名诗人贾岛会写出《下第》这样的诗:“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我是想说,姑且不论写出《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三次落榜,连童子试都考不过关的郑观应却撰著了《盛世危言》,单说贾岛、张继、蒲松龄、吴敬梓等大诗人大作家,终其一生,就硬是没把自己的“高考作文”弄及格过……由此观之,作家们写的高考作文,在阅卷老师眼里,也未必前程远大。
于是问题来了:旧时科考的八股文,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文体则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还必须得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也就是说,贾岛和蒲松龄他们,或者“入股”不够,或者终生都没能长出半寸孔孟的舌头,总有个把考不及格的理由,那么现在,高考作文质量的优劣评定有何准则?
准则肯定是有。以本人1981年参加高考时的作文题为例:“仔细阅读《毁树容易种树难》,写一篇读后感。要求:观点正确、中心思想明确、紧扣原文发表感想、联系实际具体、恰当。”这就很清楚了,“观点正确”乃是首重!有阅卷经历的朋友告诉我说,每年参与阅卷“闭关”之后,立马会得到一份注有一二三四甲乙丙丁的评分标准,最重要的确实是“观点正确”,但凡考生作文中只要有一条“准则”未能涉及,那可都要扣分,用高考志愿专家梁挺福的话说:“只要考生认真关注生活中某个具体事件,透过这个事件表象思考它的本质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表达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个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那么这样的作文一定能得高分。”换言之,你首先必须拥有个一元而非多元的、绝对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要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题目,用“作文”而不是用正常人的方式说话才行。否则,不管你多么的才华横溢,多么的文采飞扬,终难以在高考作文的阵仗里通关。
所以说,邀约作家与应届高考生同题作文,是个尴尬无聊的创意,近乎于恶搞。事实上,作家们的率性、唯美、文无定法,都是高考作文的“天敌”,他们如果参加高考,“庸手”频出,作文大抵都及格不了。只不过,汉语的渊深厚重与音、形、意间所蕴含之大美,是否有被“过滤”掉的危险呢?这可能是高考作文最为致命的隐患。
2015年6月7日于昆明西坝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