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是主编(编辑团队)的作品
孙新运
杨晓敏认为作家与编辑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互为红花绿叶的关系。没有作家的创造性的写作,便没有流传于世的名篇佳作,如果没有编辑沙里淘金般的劳作,文学史肯定会留下许多遗憾。他有个著名观点:小说是作家的作品,刊物是主编(编辑团队)的作品。
一、编辑中阐释其理论
以《小小说选刊》和《百花园》为例,刊物的编辑在编选小小说时,要按着小小说的定义来选择小小说,要选择字数在1500字左右小小说;要选择具有审美态势的小小说,也就是质量精良的小小说;也选择具有结构特征的小小说,也就是说小小说必须具备小说的结构。编辑通过遴选作品,表现出编辑对小小说的认知和规范。
通过编辑对小小说的遴选,可以体现出编辑对小小说遴选标准的把握,编辑在遴选小小说的时候,一般都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思想内涵,也就是作者赋予作品的立意,看看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深度和批判意识是否深刻。二是艺术品位,也就是作者写作中如何设计情节、如何营造特定的环境、如何通过文采与技巧的有效使用,所折射出来的创意情怀和境界。三是智慧含量,也就是文章结尾的收束的艺术,是否出乎人们的意料,是否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等等。
编辑在遴选小小说的时候,会注重体现出小小说是平民艺术。作者在选择刊物所刊发的小小说时,会考虑小小说是否是单纯通脱的,是否能让大多数人都能看懂,使大多数人愿意看;编辑还会注意到所选的小小说作品是否贴近生活,是否对读者有吸引和指导的作用,能不能把读者都吸引过来,是否能使大多数人参与创作;编辑还会考虑所选的小小说能用极少的语言表现浓厚的深刻的意蕴,能够让受众从中获得益处。也就是要使所选的作品充分体现小小说是平民艺术这一理论阐述。
编辑在编选小小说的时候,充分突出小小说的文化属性。以前一提到文化,人们就会想到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区别,其实这两种文化各有特点,都有它的积极性,精英文化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但是很难流通和普及;通俗文化普及性强,容易接受,但是其中的低俗又让人不齿或者望而生畏。其实这两种文化之间有一个契合点,有一种文化就能够更好地表现出这两种文化的契合点,能够兼容这两种文化的优点,而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这两种文化的缺陷,这种文化就是大众文化,这种文化就像春风化雨一样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既能引导和重铸人们的灵魂,又能够惠泽普通民众,引领社会文明的主流,小小说的文体的特征就决定了小小说是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编辑在编选小小说的时候,自然就把这一点当做选择小小说的标准和目的。
编辑在编选期刊作品的时候,往往把自己的理念渗透进所选的作品之中,把自己的理念融入期刊之中。所以说期刊中所编选的作品,和作家初始创作的作品是不一样的,在编选的过程中,渗透了编辑们的心血,同时也把编辑的理念和精神注入其中,所以说,期刊是编辑的作品。
二、编辑中彰显其标准
编辑在编选作品时往往有自己的好恶和偏爱,或者刊物自有其要求和标准,编辑往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来选择作品。在编辑编选作品时,常常透露出编辑对作品的选择标准,往往从文体倾向性、内容倾向性和艺术手法倾向性各方面表现出来。
文体的倾向性是指编辑在编选作品的时候,是需要根据刊物的特点,对作品的文体进行遴选。如果是综合性的刊物,那么对各种文体的数量安排、位置安排都会体现编辑的标准和匠心,即使是只刊发一种文体的刊物,也涉及到编辑对文体标准的把握。
杨晓敏认为刊物的设计和发行,要体现两个效益的结合,也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两个效益是相辅相成的,都不可偏废,如果硬要分出主次的话,杨晓敏更注重的是社会效益,追求社会效益就意味着要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容,编辑在编选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学作品内容的倾向性。杨晓敏在《文学期刊与文化市场简论》中认为:“内容是刊物的核心,以清浅带深厚,以平易带精湛,以宏阔或精短的系列描绘时代画卷,演绎生活本质,写人情人性、人道主义、人的尊严、爱情、事业、荣誉感、责任心,鞭挞丑陋,讴歌善美,敬业爱岗、忠勇诚信、侠肝义胆、怜悯之心、恻隐之心,等等。这些人类永恒的主题使作家钟情,读者倾心。”可见这些内容的作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编辑编选的过程中,也就更愿意倾向于表达这样主题的文学作品。
编辑在编选作品时,也能体现出编辑的艺术手法的倾向性。例如有的编辑更倾向于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有的编辑倾向于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有的编辑更倾心于现代派、乃至后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其实艺术表现手法没有对与错之分,也没有优与劣之分,关键是看作家运用得是否娴熟和是否得当,是否和所表达的主题、表现的内容相吻合,编辑在编选中,是渗透了编辑的大量的劳动和倾向性的。
三、编辑中蕴含其审美
文学作品蕴含着浓郁的审美意识,人们愿意阅读文学作品,能够被文学作品所感动,就是因为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意蕴,读者的阅读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编辑在编选作品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文学作品的审美成分。
编辑在编选作品时要考虑到文学作品的美的范畴,编辑在编选中要考虑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是阳刚之美还是阴柔之美,每一位编辑的审美倾向性不同,所倾心的作品也就不同,编选的作品也不同。例如我们在阅读《小小说选刊》时就会发现这里的作品既有阳刚之美的作品,又有阴柔之美的作品,这是因为主编杨晓敏既强悍阳刚,又温柔多情的二重人格的集中体现。编辑在编选作品时还会体现出编辑对素朴之美和华丽之美的喜好和选择,素朴之美使人淡泊,华丽之美使人绚烂。编辑在编选作品时也会体现出编辑对喜剧和悲剧的好恶,喜剧使人眼明和自省,悲剧使人感动和思索。
四、编辑中关注其受众
刊物是为了给读者阅读的,所以在编选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受众的阅读水平、阅读习惯、阅读热点等等,编辑在编选作品时就会体现出编辑的倾向与观点。作家写作品是非常个性化的劳动,但刊物编选作品就不能随心所欲,必须考虑到读者群的需要。例如作为平民文学、大众文化的小小说,编辑在编选作品时,就尽量做到质朴与单纯,简洁与明朗。但是质朴不能看作是粗硬,单纯也不能被看作是单薄,简洁更不是简单,明朗更不是直白,它们应该是理性与艺术趣味的有机融合,是让普通人群嗅得着的缕缕墨香。
编辑在编选小小说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小小说受众的阅读水平和接受水平,尽量选择那些简洁单纯,明朗通脱的小小说,这样使大多数人都能阅读,都能看懂,都能从中受益,并且能够吸引小小说的受众,并使他们走进小小说,使她们成为小小说的生产者、创作者,培育出小小说固定的阅读者和创作者,使小小说生根发芽。
编辑在编选小小说的时候还会注意到受众的阅读条件和阅读习惯,小小说之所以能够受欢迎,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小小说的篇幅长短正好能够讲述完整一个故事,也符合人们阅读注意力保持的长短,更主要的是迎合了当下人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的紧张和忙碌的状态。所以编辑在编选小小说时,就会注意压缩小小说的篇幅,以更适合于受众的阅读习惯。
从小小说的内容来看,编辑要考虑到受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选择小小说时尽量选取受众所关心的内容,例如社会现状的反映,腐败现象、改革步伐等等;人的道德水准,人性的恶与善、人心的美与丑等等;人的真情的体现,亲情、爱情、友情的表现等等。编辑还会关注社会边缘群体的生活现状、替弱势群体呐喊等等。这样的编选,更能唤起受众的阅读兴趣,更能使受众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感悟,这里当然有作家不可磨灭的功劳,编辑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
五、编辑中尽透其匠心
杨晓敏认为没有作家们苦心孤诣,采生活百花,酿艺术之蜜,便没有万人共享、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而刊物能为作家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具体环境至关重要,对于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有着无法回避的现实意义。多年来百花园编辑部的编辑们,能够吃苦,事业心强,不求闻达,不尚功利,孜孜不倦,敢为人梯,在大量作品中沙里淘金,精益求精,力求无遗珠之憾。
在《小小说选刊》和《百花园》的编辑过程中,力求使刊物装帧精美,图文并茂,品位高雅,从整体上体现出我国小小说创作的概貌和最高水平,使刊物的发行量持续而稳定地处于50万册左右,这不但看到办刊思路的正确性,更可以透露出编辑的匠心独运。多年来,《小小说选刊》坚持创办的《寇字评点》、《乙丙眼镜》、《画里话外》、《名家新篇》、《佳作一览》、《星光闪烁》、《第一时间》、《译海明珠》、《一个人的排行榜》等栏目,深受读者欢迎。在《读者星空》为上万名小小说爱好者提供学习、交友的舞台,逐渐形成了全国性小小说读写市场。
在以前人们的心目中,大都认为编辑只能是作家的绿叶,杨晓敏破天荒地提出,小说是作家的作品,刊物是主编(编辑)的作品,充分认识到了编辑的重要性,认为作家和编辑是互为红花绿叶,他们互为前提,共同努力,保证了期刊的成功发行和小小说文体的茁壮成长,杨晓敏这个观点具有划时代意义,不仅是在刊物编辑出版界位于学术前沿,在整个文学史发展过程中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理论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