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自己写得好一点的文章,好像都是用笔杆子写出来的。而不是用键盘。
前两天在电脑上找来《黄金时代》看,讲民国才女萧红。之前电影院上映时一直没“勇气”去看,倒不是因为别的什么,而是因为一听说片长171分钟,足足接近三个小时,我就有些怕了。因为去年不小心摔得个尾椎粉碎性骨折,然后性格好动,没养好就四处蹦蹦跳跳去找朋友到处玩。现在算是留下了一些后遗症。
不敢坐长途车,因为尾椎会痛。
也不敢去看这接近三个小时的电影,我估计还没到一半我就会坐立难安了,无论电影好不好看。
所以在电脑上找来看,坐一会儿,就再站一会儿……
个人认为汤唯的萧红并不是太好。汤唯演戏一直有自己的一个套路,我不知道别人会不会有这种感觉,但是因为她演戏的风格,我偶尔会串戏。看着看着就想到那个《色
戒》里的汤唯了。其实《北京遇上西雅图》里汤唯就挺好,摆脱了《色
戒》里的影子。当然她的风格是我挺喜欢的,演技也不是不好,只是演萧红,在我看来不算太合适。
相比起来,我更喜欢看13年宋佳演的那个版本《萧红》,宋佳身上的气质虽然不够文艺,但却有股那个年代经历过贫穷、并且能生存下去的人身上必须具有的一股子傲气和泼辣劲。
再说了,谁说满肚子墨水的人表面上看上去就一定文艺了?我身边那些写文写得好的朋友,通常都是扮演着“逗比”、“二货”、“女神经”一类角色的人,你不深入接触,压根就不会知道他们的思想有多么深刻。
说回电影。
每每看到萧红坐在桌案前很认真地用笔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文时,我就会有种莫名的情绪荡漾出来。
因为这样的情景让我想到幼时的自己。
窗前,书桌,一支笔一个本,可以埋头写写画画,用掉许多时间,不论窗外是阴天还是晴天。
然而最让我欢喜的是,从来不觉得那样的时间被浪费了,即使写字速度真心很慢,跟不上思维的飞速。但也正是这样被迫的一种“慢下来”,让文字得以有机会提炼得更好,用词更加准确。
在我的眼里,萧红写作时保持着的那种专注的姿态,才是真正所谓的“码字”。而不是现在一部分浮躁的网络写手动不动就从嘴里冒出的那个“码字”。注意,我的重点在“浮躁”和“写手”。我没说任何一位认真写作的人。
现在报社里的编辑们都是“80后”,包括89年的我。但他们经常都调侃我是79年的,因为内心有颗老灵魂,过着年轻人的生活,却有着一颗老人的心。
比如怀旧。比如想念用笔写字的日子。比如翻过去写的文,才发现只有那些静下心来了、写的过程中有足够思考时间的文,才算得上是可圈可点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