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也谈余秀华为什么这么红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余秀华的诗歌很火。探究原因,或许是即时通讯时代“脑瘫”、“女诗人”等易于识别的标签推波助澜的结果,可我更愿相信,是诗歌,在新媒体时代获得了一种重生。
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几乎就是中国人的宗教,林语堂曾说: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所以几千年的中国大历史,几乎就是一部诗歌发展史。
至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诗歌开始步入低谷,并不代表它的消亡,它仅仅是在转移,从大众转移到小众,就如同20世纪70年代,中国诗歌从地上转移到地下——诗歌永远不会消亡的,它或者潜隐或者爆发,潜隐是积蓄力量,爆发是展现力量。
而如今,或许正迎来诗歌又一次爆发的时代。北岛在《今天》创刊三十年之际曾说:“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一个民族需要的是精神的天空,特别是在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没有想象与激情,一个再富裕的民族也是贫穷的,一个再强大的民族也是衰弱的。”——民族的需求总是反映在个体的行动上,随着互联网发展、信息化高速运转,工作、生活节奏加剧,在余秀华之前,就有众多人开始呼吁“读首诗再睡觉”,各种公共微信、自媒体、微博纷纷重现诗歌身影,诗歌的回归,在这个重物质轻精神的年代,已然成为一件日常品。
这是另一种层面的“物极必反”——物质到极致,必然是回归精神。
诗歌是对勉强生活的一种反抗。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上任何的污秽和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现实情况是,我们的灵魂离开家园,来到这个世界,漂泊得太久太久了。它寄居在纷扰的尘世间,托身于一个并不洁净的躯壳里面,它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也忘记了家园的一切。但每当它看到、听到或感受到这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时,它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动,它就觉得非常舒畅和亲切。它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来自它的故园。所以,当余秀华或者其他诗人的优秀诗歌在这个时代借助新媒介进入人的视线,让人恍然是在黑暗中经过万家灯火,瞬间感到温暖备至,平添勇气。
从这个意义讲,余秀华之所以全面走红,是因为她以及众诗人的诗歌迎合了人们对极简生活的一种需求。余秀华说,我身份的顺序是这样的:女人,农民,诗人。这个顺序永远不会变,但是如果你们读我诗歌的时候,忘记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将尊重你。余秀华的话,揭示的正是诗歌乃至文学的真正功效——
用余秀华的那首《风吹》结束本文:黄昏里,喇叭花都闭合了/星空的蓝皱褶在一起/暗红的心幽深,疼痛,但是醒着/它敞开过呼唤,以异族语言/风里絮语很多,都是它热爱过的/它举着慢慢爬上来的蜗牛/给它清晰的路径/“哦,我们都喜欢这光,虽然转瞬即逝/但你还是你/有我一喊就心颤的名字”/
诗歌,就是那束启迪人心的光。它,拥有,让你一喊,就心颤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