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乔新生:诗歌就是任性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诗人的作品可以没有思想但不能没有情绪,而情绪的东西一旦公之于众,往往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争议。当我听到一位长期生活在香港的大学教授分析这位诗人作品的时候,突然有一种滑稽的感觉。诗人坐在田间地头,思绪时断时续,她把自己情绪的片断记录下来,变成了诗歌。这其中没有任何的逻辑,当然更没有任何的韵律,它只不过是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却始终无法形成逻辑的文字产物而已。假如把诗人想象成一个忧国忧民的思想家,那么,诗歌的创作就会变成一场政治演说。很不幸的是,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没有深刻的思想,他们只不过是习惯于把自己跳跃的思绪记录下而已。
现代诗歌和传统诗歌的区别就在于,现代诗歌讲求的是情绪,而古代诗歌强调的是思想;现代诗歌讲求的是发泄,而古代诗歌强调的意境。诗歌中没有思想,诗歌中只有情绪。如果批评家试图从诗歌中发掘出伟大的思想,那么,他们就是在进行独立创作,和诗歌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
诗歌就是这样任性。当全国各地的记者蜂拥而至,试图从诗人的是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歌产生轨迹的时候,他们或许根本不了解诗歌的真实价值。在互联网络时代,诗歌有了新的生存空间。人们带着情绪在互联网络上浏览,诗人跳跃的思维,满足了他们想象的空间。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对话,它能让孤独的人不再孤独,它能让彷徨的人不再彷徨,它能让失去生活勇气的人找到同情者,它能让那些情绪不稳定的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就是现代诗歌的魅力,也是现代诗歌的价值所在。
诗歌是不能解释的,就好像石头是不能解释的。诗歌就是诗人投向人世间的一块石头,它能够让有的人感到恐惧,有的人感到惊讶,有的人感到疼痛,有的人感到新奇。但不管怎样,当你看到一块石头的时候,你不能解释它,而只能利用它,让他减轻你的恐惧,让它成为你的坐骑,让它减轻你的疲惫,让它证明你的存在。每个人都需要一块石头,只不过有的人攥在手中,有的人摆在路旁。互联网络时代人们把自己的诗歌传播出去,就好像在荒芜的田野给别人提供精神的坐标,或者让疲惫的旅行者坐下来,释放紧张的情绪,继续出发。
笔者非常喜欢叙事结构的诗歌,但是,这并不妨碍情绪片断的存在。毕竟诗人不是历史学家,诗人也不是小说家或者散文家,诗人就是情绪的宣泄者。有些诗人具有深刻的思想,因此,他们的诗歌结构完整,就像交响乐;有的诗人思想苍白,但他们善于捕捉情绪,然后把它们记录下来。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创造者,只不过诗人创造的是文字,而读者创造的是自己的心境。
这个世界之所以需要诗歌,因为每个人都有情绪,在情绪发泄的过程中,有的人期望找到欣赏者。这是诗人特有的精神状态。他们一方面顾影自怜,可是另一方面,却希望得到社会的眷顾;他们一方面发泄自己的情绪,可是另一方面也希望有人鼓掌叫好。所以,不要把诗人和普通人相提并论,诗人绝对是这个世界上特殊的动物,他们充分利用人类所创造的表达语言,把内心隐秘的东西表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诗人都是表演家,只不过诗人是在向人们展示他们的心灵,而不是他人的故事罢了。
笔者突然有一种不祥的感觉。当诗人被别人关注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失去自己的空间,他们无法继续在相对独立的空间发泄自己的情绪,因此,他们往往会选择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追求心灵的平静。当诗歌公开出版,人们竞相谈论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给诗人提供足够独立生存的空间,让他们继续在自己的思绪中自言自语。诗人没有了发泄的空间,也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这就是人性,或者说是诗人的历史宿命。(乔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