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余秀华女诗人爆红的诸多原因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近几日,关于女诗人余秀华走红的相关评论,在网络中仍然层出不穷。连一些著名的老诗人也在关注此现象。在家里,平时不大关注诗歌的老公,居然都跟我谈起这位女诗人在微信圈里走红的消息。这是比前些日子的乌青体仿佛热炒得更为火热的话题。也许,余秀华本人也不知道,自己写诗十六年,怎就因了这首《穿过大半个中国来睡你》而走红了呢?
其实,余秀华走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遇上刘年这个相当重要的伯乐。余秀华说,自己喜欢雷平阳的诗歌,首先她找对了一个自己喜欢的诗歌偶像,平时肯定没少读雷平阳的诗,自然而然,诗歌表达的倾向性,也会受到一些影响,而刘年,也是极为欣赏这种带着血泪和疼痛的写作方式。为此,有了〈诗刊〉重力推荐的机会,也有了去人民大学朗诵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诗刊微信平台,发出了以〈穿过大半个中国来睡你〉的诗作。我想,对于刘年来说,首先是欣赏余秀华的诗歌,然后才泛起对她身体残疾的同情。因此,一个诗人想要走红,首先也得遇上一个可贵的伯乐。当然还有一类诗人,靠自我炒作出名。但这种现象是微乎其微的。绝大多数诗人走红,更多的是相遇诗坛中的贵人。
不过,〈诗刊〉纸质刊物的推介,人民大学的朗诵会,也许只能引起诗歌圈内部的关注,要走向大众,更重要的,便是第二个因素:引人注目的情爱标题,借用微信这种先进的信息传播方式。
说真的,单就这个题目《穿过大半过中国来睡你》,我想,不管余秀华这首诗里写什么,肯定也会引发不少人来关注。这样的话题,符合大众当前的口味,也迎合了不少网友的好奇心。前些时间,女诗人们的身体诗,不也在新浪博客引起过强烈震动吗?虽然没有借用微信平台进行广泛传播,但在诗坛也引发过不少争议。还有前段时间,我写过一个诗评《诗坛真就有那么多妖女吗》,没想到被小编推荐到新浪博客首页,竟高达十几万的点击率。因此,这类作品或话题的走红,是显而易见的。更何况,大家一读,余秀华这首诗同样具有可读性,写得并不差呢。
其实这也提供了诗歌传播的另一种新型方式,那便是借用最为先进的微信传播方式来进行诗歌文化的传播,而《诗刊》也关注到了这一点,并如此成功地推出了余秀华诗人的诗作,这不能不说,是令人欣喜的一种现象。当然,诗刊也没有忘记传统的诗歌传播方式:纸刊推介,以及诗歌朗诵会。
第三。当然也是大众的同情心诱发了对女诗人的深度同情,包括一些媒体记者。本就倍受关注的一首诗作,却是一位脑瘫的农民女诗人写出的。大众更是激起了强烈的同情心,这也是她诗作走红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媒体记者也闻风而动,采访报道,一时间也就沸沸扬扬地热起来了。从这一点上讲,余秀华既是输家,也是赢家。身体多年的残疾,带来生活诸多艰难,但正因为身体的残疾,赢得了大众与媒体记者的同情,随之而来的,出版社也出动,一家出版社甚至愿意亏本都要替她出版一万册诗集。而且有人预计,今年余秀华收入不下十万。当然,对改变余秀华生存现状,大力扶持,这些举动都是我们极为欣赏和认同的。
第四,媒体跟风热炒和名人效应。
媒体刊物,从来都爱跟风热炒,自然而然,大大小小的网络、纸质媒体,都跟着出动,生怕自己慢了一步,遗漏了新闻热点。这是他们的职业习惯。不过,让诗歌以这样的方式,重新热炒于大众面前,这仿佛也是一种关注文化现象的好事。随之而来的,余秀华当地的宣传部,作协,自然也就关注到她了。写诗十多年,终于有了出头之日,这也是可喜可贺的。
第五。余秀华长达数年的诗歌坚持与准备。
没有余秀华长达十六年的坚持,也没有她的诗作今天走红的美好结果。一个诗人要坚持十多年的书写,也是相当不易的。所以我们读余秀华的诗作,也同样有可读性,这是她本身对诗歌语言的敏感性,也是她多年准备的结果。没有这个因素,也许余秀华写不出《穿过半个中国来睡你》这样的诗歌,也不会有真正的实力,赢得刘年的欣赏与大力举荐。所以,余秀华今天的成名,也是与她多年的坚持与准备密不可分。我认为,这一点也同样重要。
第六,其实还是归功于余秀华在新浪博客的网络创作。
如果余秀华没有电脑,没有在新浪博客进行诗歌书写,刘年也不会因为转博客关注到她的诗作。因此,借用这种现代媒体写作,这也是帮助她成功的一个因素。而据说,她的电脑来自于网络诗坛网友们的赞助和一位她们当地晚报记者的资助,这也是她本身的苦难,赢得了大众的同情。
当然,余秀华诗作走红,应该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契机。不过,我更担心的是,在这么庞大的喧嚣里,余秀华本人是否能承担得了各种评议?正如李荣诗人所说,这是馅饼也是陷井。因为诗人一旦出名,迎面而来的,便会是各种争议。夸大其辞,大力吹捧的,内心不服气,极力批评嘲讽的。冷静观察的,出言献策的,约稿的、采访的,面对各种声浪,余华秀内心是否有强大的定力倾注于写作?还有就是,名人效应也是一时的,一阵火热过后,又会烟消云散,归于寂静。这个时候,又得诗人冷静下来,回复往日平静的生活了。也许博客诗作,又渐渐回复到初始的宁静。试看诗坛,“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新红颜写作“,女诗人们的身体写作,诸多热点也不过是一时的。一些刊物,肯定也会蜂涌而上,争着约稿,但红过一两年,也许又无人问津了。到那时,是否担当得起这样初始的寂寞?因此,要能坚持到最后,还得多向诗坛的老诗人们学习,历尽风雨,宠辱不惊,数十年如一日地热爱诗歌,那才是诗歌真正的胜利者。
不过,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应该相信余秀华,一位年近四十的中年女诗人,生活那么多苦难都忍受过了,这点宠辱之风浪,还是能禁受得住的。就像她所说的,红一阵也就过了,为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突然而来的名誉面前,她还是清醒的。
让我们祝福余秀华诗人,她成就了一个农民女诗人的神话,也但愿她能借助诗歌改变生活的困境,让自己内心更为坚定,生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