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自由评论
自由评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8,650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俗世里的精神坚守

(2015-01-02 10:21:22)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原文地址:俗世里的精神坚守作者:麦家

历史上,小说的地位不高,是三言二拍,是弄堂里的故事,是引车卖浆者流的话。出身卑微,是因为它从俗世中来确实,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的俗世生活,家长里短,爱恨情仇,男欢女爱,炎凉世态等等,来展现人活着的状态,以及复杂的精神世界这注定小说家要备具一颗世俗心,对俗世生活保有常人鲜有的敏感和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写好生活中那些世俗的人,琐细的,乃至微妙的情所以,小说固然要从小处着眼,要说小事,要从生活源头下手,从一个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所思所想、喜怒哀乐、嬉笑怒骂这样日常的生活起头。

好的小说家,从来不是抽象地写一种生活,而是要照着熟悉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器物,风景,习俗,人情冷温暖,气候变迁,道路的样子,食物的味道,说话的口气,衣冠的穿戴等等,去编织生活。生活是有形的,有一个。小说家若不能编制一个坚固的俗世生活外壳,人物的灵就没有容器来盛装,读者也无从得知人物心是怎样成长的,情感是怎么演变的,挫折或苦痛怎么拷打人的。生活有形,人心(灵魂)无形,只有用有形去装无形无形才会变得有形,才能看得见、摸得着、握得住。否则人心(灵魂)随风而去,遁入空门,小说也就没了价值。比如一只破罐,非但盛不了东西,也是不美的,只能当垃圾丢掉。

所以,小说家必须要做两件事:一是要造好日常生活的,这就要求把小说写得生机勃勃,有滋有味,像模像样,每一个表情都有出处,每一个细节落到实处;二是要在里炼制好灵魂生活的芯子。壳是外生活,心是内生活。有壳无心,是蜡像,不是活人;有心无壳,是哲学,不是文学。壳结不结实,好不好看,是手艺活,关乎美学。所以,也有人说,哲学是父亲,美学是母亲,他们的孩子是文学。

一定意义上说,小说家是生活的专家。按沈从文先生的说法,专家就是有常识的人。小说家不能对生活犯常识错误,那样壳破了,读者就会不认同你,甚至嘲笑你。比如前不久,我看一篇小说,讲到二战时期中途岛上腾起一架喷气式飞机,我心里在笑,那时候喷气式飞机尚在研发中,怎么飞得上天?那时候飞机都是螺旋桨的,这就犯了常识错误。这种错误像饭碗里的一只苍蝇,会让你对整碗饭都不信任,倒胃口。前些年电视上冒出一堆抗日电视剧,被观众嘲讽为雷剧。为什么?因为常识性的错误太多,把八路军搞得那么神勇,把日本兵弄得那么软蛋,完全不符合历史真实。我们经常说真善美,失去了真,一切都无从谈起。真是建立常识基础上的。常识是知识,也是人情世故,伦理道德,天地良心等等。

生活无处不在,人人有份,但也并不是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用来写小说。毕竟,小说从俗世中来,目的是要到灵魂里去进入小说中的生活,必须经过作家的选择、过滤和重新组织。作家不能沉溺于生活中的某种个人趣味而不能自拔。趣味也要有常识,要筛选,要经得起灵魂拷问。有一段时间,文学界流行写小事,写私情,写欲望,写细碎的生活,写心灵的乱象,一些作家甚至津津乐道于此。生活固然有颓败、黑暗的一面,但小说家不能直接展示这些颓败、黑暗,因为人的生存不止这些表面的乱相和败象,其背后有复杂的心灵挣扎和精神冲突小说终归不能满足于表达生活,而是要深入内生活,要追问,要挖拓人精神深度、广度敞开灵魂的纵深感让人看到生活的希望和亮光,获得一种站立起的精神,而不是趴下,在怨毒和呻吟中沉沦

就是说,尽管作家的世俗心任何时候都必须是活跃的,只有这样他才能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深入、认知,不抗拒生活对他,怀有一种饱满的创作热情;但另一方面,作家对庸俗的趣味、赤裸的欲望,对人类内心黑暗的经验以及那种令人下坠的力量,也要保持应有的警惕和立场。好的作家,永远不可能放弃他的批判性,作为人的良知,作为世道人心的捍卫和坚守,作为作家的尊严和责任。作家的心中必须有一净土,无论生活如何喧嚣,无论作品写得如何花红柳绿,他都要努力守护好这块净土。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说,文学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匮乏,还有生活中那些已经削弱我们并正在让我们气喘吁吁的东西。他说出了文学的一个方面。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小说要探索人精神匮乏背后的真、悲哀之中的仁慈、乱象之中的坚定,以及冷漠人群中隐藏的那颗温暖的心,从而让我活得更沉着,更勇敢。

毋庸置疑,时代变了,文学正在离我们远去。但我以为,在一个文学已经越来越无力的年代,作家更要有所放弃,有所坚持,有所捍卫。文学不是欲望的加油站,相反,它应是欲望的制动器,是加速度的反速度。文学核心的价值是要展现出人类心灵的高度,以及活着、活好的勇气。它拒绝在俗世里沉溺,拒绝心灵被遮蔽,拒绝人心变坏,世道变黑。小说作为文学家庭里的重要一员,理应对人世保持批判的姿态,对人心发问,校正灵魂,清理污浊,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真善美理想世界,并发现一种值得我们为之折腰、甚至为之牺牲的精神向度。只有这样的创造和发现,小说才有价值,才有生命力,才会有读者把它一代代传承下去



2014.5.27发言

2014.8.31整理成稿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