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遆存磊: 打捞文学史的逸文

(2014-09-28 12:44:42)
标签:

文化

分类: 自由典藏
遆存磊: <wbr>打捞文学史的逸文

打捞文学史的逸文

 

 

◎作者:遆存磊  原载:《北京青年报》2014年9月26日第D5版
 
http://epaper.ynet.com/images/2014-09/26/D05/0926d5t2_b.jpg打捞文学史的逸文" TITLE="遆存磊: 打捞文学史的逸文" />
        《拾遗小笺》 陈子善著 海豚出版社2014年8月
http://epaper.ynet.com/images/2014-09/26/D05/0926d5t1_b.jpg打捞文学史的逸文" TITLE="遆存磊: 打捞文学史的逸文" />
《恶习的美德》 作者:[美] 埃姆里斯·韦斯科特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8月

        

 

    在现代文学研究已掘地三尺的今日,做“戛戛独造”的研究不易,而找寻新的材料,同样是桩难事。不过于“文学侦探”,难事亦化为实有之事,因为那种超人的耐心与细心,及兴致盎然的劲头儿。陈子善的《拾遗小笺》给出一个例证,“发掘‘文学史上的失踪者’,拾取通行的文学史著述之遗落”,侦探之功不可埋没矣。现代文学虽只三十年而已,但遗珠仍是“掇拾”不绝,既表征时间长河的隔绝,亦说明史料钩沉的尚有可为。

    陈子善的“打捞”,不乏名家的作品,而既为名家,为何还须“打捞”?如叶灵凤,一生笔耕不辍,各种文体均有涉猎,生前虽结集数十种,但远未涵盖其创作全部。身后,他人为之结集亦不少,大家熟知的有《读书随笔》三卷本、《叶灵凤书话》等,最新的是2013年两卷本《书淫艳异录》(辑上海《辛报》和香港《大众周报》所开专栏的文字);陈子善为之辑录的是在香港媒体上的专栏“霜红室随笔”,其中许多文章一直未出单行本,《霜红室随笔》算是补阙。叶灵凤早先是创造社的小伙计,因被鲁迅讥刺,其形象一度如被涂上油彩,妨碍了我们对他的真正认知。其实叶灵凤一生的写作近似于“杂家”,涉猎面之广令人吃惊,小说、绘画、随笔、方物志、性学等,作品极多。他虽不是大作家,但却是一位极具文化意味的人物,对其作品的全面整理,显然不是无意义的。

    黄裳的名声之盛,读者之多,作品出版之众,“文学侦探”尚能发掘出一本从未出过的《南国梦》来,证明其厉害和有心。这册黄裳、黄宗江合写的话剧剧本《南国梦》,作者自1940年代写完后即再没见过,只在回忆文字里提及,陈子善搜索上海老杂志,终于给找了出来,真是故纸堆里见真章了。而傅雷的《法行通信》、《乐曲说明》、《<上海美专新制第九届毕业同学录>序》、《庞薰琹绘画展览会序》、《亦庄亦谐的<钟馗嫁妹>》等佚文的出土,可见爬梳之功。

    另有一种情形,即“出口转内销”。此中最出名的当属林语堂,国内文名本就极大,出国后英文写作亦大获成功,《京华烟云》、《苏东坡传》、《吾国吾民》等译回中文,仍赢得许多读者。程抱一和蒋彝,是另两位在海外有很大影响、作品返回国内反响亦大的艺术家。与他们相较,熊式一算得上寂寞了。陈子善推动其小说《天桥》、回忆录《八十回忆》在内地出版,再加上先前出的剧本《王宝钏》,不过三种而已,与熊式一在欧美的影响是不相称的,好在已有了开始。

    王莹和艾霞,熟悉电影史的,可能比文学研究中人更听说过这两个名字,没错,她们是演员,却同时也是写作者。王莹的《衣羽》、艾霞的《现代一女性》,应均为首次出单行本,若无此发掘,大约濒于被遗忘的边缘了。而她们作品之具特色,实不应埋没之。艾霞早逝,在写作的道路上刚刚起步即戛然而止,令人惋惜。她与阮玲玉的死,在上海文化界引起极大反响,鲁迅先生也为此写了《论人言可畏》一文。王莹的创作比较多,且得到施蛰存、夏衍、赵清阁等的称誉,可谓难得。想想当下的电影演员中有如此的写作者吗?除去捉刀类,明星自己动手写的也有,但多为软绵绵的小女人文字,少见严肃写作,更不要说如王莹作品在当年即被收入“现代中国女作家小说专集”般的待遇。

    若论“文学侦探”发掘之功,莫过于掘出一个全然陌生的名字。而李影心即是如此,即使是于专修现代文学的研究者而言。这种陌生,几乎是彻底的,或全然未听说过这个名字,更不要说读过其文章,或对其偶有所闻,却不知他文学活动的来龙去脉,“甚至李影心是否他的本名也不清楚”。以钩沉索微见长的陈子善教授亦有些束手无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的今天,还出现这样不应有的空白,真是令人悲哀,也令人无可奈何”。如此看来,《书评家的趣味》一书的出版,是有双重的价值的:一为李影心作品的首次结集;再有,让现在的读者看到曾湮没于故纸中的好文章,体尝一种“书评家的趣味”。

    钩沉、考据之事,在他人看来或未免枯燥,但我想陈子善绝不会以之为苦,他自己也讲,“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做一件自以为有意思的事”。巧的是,读此书时,又看到陈子善在媒体刊发的一篇新文,追溯新文学作家对瓦格纳的接受史,钩沉出郭沫若、郁达夫、徐志摩、丰子恺的作品中对瓦格纳的论述,“不能不令人感慨系之”。在感慨中,我倒是发觉出陈教授的盎然之兴致,这似是一个研究者的极好状态,娱己之时亦娱人,何乐而不为?“文学侦探”的趣味,亦足以为他人道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