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陵江流经重庆的一段是非常精彩的。重庆是长江和嘉陵江两江交汇的城市,不过长江江水浑浊,嘉陵江江水清澈,因此我感觉嘉陵江更加清秀。嘉陵江边是重庆很好的地段,这里两边山势比较陡峭,而城市就建造在山坡上,原来是白色的民宅,用高高的木柱支撑起来,叫做“吊脚楼”,两江交汇的地方江水是黄、绿分明,这里是朝天门码头。我记得早年从武汉坐船到重庆,就在这里上岸,朝天门码头那几百级的阶梯,好像通天一样,两边密密麻麻的吊脚楼鳞次栉比,蔚为壮观,不过这类民宅在重庆最近一段时期的大规模的建设中大部分已经拆除了,陡峭的山坡上,开始矗立起好多的高楼大厦,因为地势陡峭,大楼建造在山上,那气势好像香港一样,从江对面看过去,非常壮观。不过绝大部分的建筑设计都比较简单单调,虽然有群体的气势,但是建筑本身并不太吸引人,因此总是有点遗憾。
我去过不少地方,其中有一些城市的情况和重庆也相似,滨水,并且是坐落在山地上的,这类型的城市,总是比那些在平地上的城市更加戏剧化,因为地势的戏剧化,增加了建筑的戏剧化效果。如果一个地方的地势平坦,建筑的天际线就需要有戏剧化,而重庆这种城市,即便是很平庸的建筑,放在那里也会显得好看,就是因为地势带来的效果。不过,如果建筑更加丰富,更有特点,这种戏剧化效果就会更加强烈。你看看香港朝维多利亚湾一带的高层建筑,多种多样,整个城市就非常精彩了。重庆需要的不仅仅是更多的大楼,而是更多具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多元化面貌的高楼,这样才能使得整个城市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特征感。
我有时间总是到渝中半岛上的朝天门、解放碑、白象街一带的老城区去看旧建筑,我一直很关注重庆的建筑发展。大概因为年轻时候的印象,对吊脚楼总是念念不忘,不过吊脚楼毕竟是历史的建筑,不符合现代居住的要求,逐步消亡是必然的,十八梯已经拆除了,虽然知道迟早是要拆的,但是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有种很怅然的感觉。但是再想想住在那样恶劣、简陋环境里的居民,能够离开那里,搬进新公寓楼,也是一种解脱了。
最早看见重庆的形象,是李可染先生的一张画,1956年,李先生去四川写生,画了一张叫《夕阳中的重庆山城》,是从江面画上去的,层层叠叠的吊脚楼,用赭石轻轻的抹了一层,很精彩,那张画给我很深的印象。记得几年前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办李可染的回顾展,这张画在那里,我原来看的是印刷品,以为原画应该很大,看到原作,才知道是53x54公分的一张小画,咫尺之内藏乾坤,这张画可以说真是如此的绝妙了。
重庆多雾,被誉为“雾都”而闻名中外。每年10月至竖年4月是重庆的雾季,大雾弥漫,抗战时期,这雾就成了重庆的的天然防Ω网,日
机无法空袭。到了雾季,人们不再呆在防空洞里,城里各行各业又活跃起来,恢复了生机。重庆雾多,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重庆处于川东盆地边缘,四面群山环抱,嘉陵江与长江交汇与此,江水蒸发不易扩散,潮湿的空气处于饱和状态形成大雾。
我看了好多文化人回忆录中谈到的当时重庆,抗战期间,这里住过中国绝大部分最重要的文化人,好像郭沫若、茅盾、巴金、冰心、老舍、曹禺、柳亚子、臧克家、徐悲鸿、丰子恺等等,他们都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谈到了最近对抗战期间的陪都重庆印象,看了这些回忆录,我自己也就形成了一个心目中的重庆形象。
这是一个很有灵魂的城市,沉淀了许多人的记忆,也和许多人的历史有密切关系。如果没有重庆,我的父母就没有机会相识,我自然就不会存在了,一个城和我有这么密切的关系,很难不对它有感情。

我在重庆做过很多项目的顾问,绝大部分都在江北,少数在南坪茶园一代,在渝中的仅仅只有三、四个,虽然现在做的都是高层住宅,大部分走欧陆风,也有部分走现代主义风格,但是历史的重庆不仅仅只有这些建筑,我们在北上广很流行的Art
Deco
风格,居然在渝中区也曾经有过。我花了一点时间在朝天门码头、解放碑一带的老街找寻,也翻越有关重庆历史的书籍,结果居然有,那就是美丰银行、川盐银行这两栋大楼的建筑了。
抗战期间,重庆最重要的银行是美丰银行和川盐银行,这个银行两栋大楼都在毗邻小什字路口的新华路上隔街相望。直到1980年代
以前,旧美丰银行大楼是重庆城最好的建筑之一。据老一辈讲,在1949年“9.2火灾”时,9月2日下午,一场大火从朝天门燃起,将朝
天门至小什子之间的整个渝中半岛前沿的39条大小街道化为了灰烬。当下半城的大火向上半城蔓延的时候,却被位于新华路新街口和曹
家巷口的两幢高大的钢筋水泥建筑阻隔,而最终停歇下来,这两幢在“9·2”火灾中被誉为“重庆上半城保护神”的大楼,就是在重庆
著名的美丰银行和川盐银行。
凡是在重庆生活过几十年的人,印象中最深的、最精彩、最大型的建筑就是人民银行和重庆饭店两栋大楼,人民银行大楼就是解放前的美丰银行,而重庆饭店就是解放前的川盐银行。原来是整个重庆最精彩的Art
Deco
建筑,不过现在我们看到的大楼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了,那是1980年代后期,大楼外墙重新装修,已经面目全非了。旧美丰银行大楼外墙两米多以下是安装的进口意大利大理石,如镜面一样铮亮,当年过来的人很多人回忆说在那墙面上照过自己,但是1980年代重新装修换了外墙后,那大理石照不出人影了,重新装修时的设计师缺乏对Art
Deco
的认识,把要点改走了,因此建筑原来的那种气派、风格的细腻就基本荡然无存了。做建筑、设计的人看了都很感觉惋惜的。
美丰银行成立于1922年,是重庆第一家中外合资商业银行,1927年,银行为全部中资所有。著名的大银行大都有设计宏伟豪华的大厦做为银行总部、地标,业务蓬勃发展的美丰自然也在业务鼎盛的时候策划建造一座总部大厦,不仅能够显示出银行的资力雄厚,以便膨胀美丰的信用,从气势上力压群雄,同时,也是银行的一个具有永久纪念意义的象征。1934年,时任总经理的康心如决定修建新的美丰银行大楼。为筹措修建经费,美丰银行举办“美丰银行纪念储金”(一次存入28.38元,10年后连本付息100
元),这一项活动仅开办一周,就收储了现洋22元之多,可见当时的人们对美丰银行信任与支持。美丰通过举办“美丰大楼纪念储金”为修建大楼筹备资金。这一项筹资业务对储户的吸引力很大。储期十年,十年后还本付息,而仅利息就将是储蓄金额的三倍以上。美丰的招牌吸引了大批储户,人们纷纷踊跃将储金送进美丰的柜台。1935年8月耗资49万余元的美丰银行大楼正式落成剪彩,开始业务运营。整个美丰大楼建筑从购买地皮到兴建总共耗资49万余元。这座7层高的美丰大楼在1935年的重庆是首屈一指的现代建筑。Art
Deco
风格突出,纵向线条挺拔,里面底层外墙是光可鉴人的黑色大理石墙面,立面采用阶梯的形式,巍峨耸立,在仅是吊脚楼、陡峭的青石阶梯的老重庆形成鲜明的对照。美丰大楼当时是整个城市最突出的建筑物,大楼建成之后,美丰在金融界更加受人信任。它在当时是重庆首屈一指的大楼,大大抬高了美丰的美誉。
根据老人回忆,当年美丰银行大楼从大门走进去,是一个很大的营业厅,从左边的电梯上去,二楼有机要股、营业股,总经理康心如的办公室就在会议室的右侧,推开窗子,一楼的营业实况尽收眼底。这个美丰银行大楼在重庆小什字新街口,建成于1935年8月,高7层,另有钟楼两层,是当时重庆首屈一指的建筑。整个大楼除了一二层外,全部租了出去,其中就有著名的“先施百货公司”,那时候这里是重庆最洋气的商业中心了。

美丰大楼是当时重庆非常少有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而设计沿用了Art Deco
风格,也是极为前卫的建筑,这里有电动升降的铁铸门厅,大楼内有中国西南第一架垂直升降自动电梯。电梯一直通到六层,很多人来美丰大楼就是为了坐电梯的,电梯下到底层,则设有非常保险的金库,而二层的会场能容纳数百员工集会,主席台还可演出和放电影。
那时的美丰银行,引领金融业风潮。在美丰大楼建成之后,川盐银行大楼和中国银行大楼也先后在附近落成,与周边大小行庄一道,共同构成重庆的“华尔街”。曾经在抗战时期在渝中从事新闻工作陈兰荪的著作《渝中金融史话》中有不少的篇幅是关于这个重庆“华尔街”的鼎盛的,他说当时重庆的资金融通业多设在“货帮毗邻的小什字、陕西街一带”,这里的银行在抗战时期成渝中资金融通主力,渝中区出现了许多对重庆金融工商业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川帮银行,其中,以聚兴诚银行、四川美丰银行、川康殖业银行、重庆平民银行、川盐银行、四川商业银行和成商业银行等10家商业银行最出名,而到抗战前夕,还有省外著名的金城银行、上海银行落户渝中,甚至连外资的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也在重庆设立了办事处。银行的增加使其逐渐取代了钱庄的地位,成为我市资金融通的主力,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至重庆,渝中区成了国统区政治、经济和金融中心。他在书中说:“当时,在渝中这一弹丸之地上共集中了150多家金融机构,且多集中在陕西街一带,使其被人们称为中国的华尔街。”1950年,美丰银行宣告停业,退出活动了28年的历史舞台。
与美丰银行大楼隔街相望的是重庆的另外一栋重要的Art
Deco风格的大楼:位于新华路43号的川盐银行大楼,这栋大楼现在是重庆饭店。川盐银行的前身是创办于1930年的重庆盐业银行,1935年,
董事长吴受彤看到美丰银行修建大楼大大提高了声誉,也决定自建大楼。到1936年底,这幢耗资60万元的大楼接近完工之日,吴受彤率工程师登上美丰银行房顶,查看一街之隔的川盐大厦,总觉得还不够气派,为了达到高度超过美丰大楼的目的,决定在房顶再加一“宝顶”,使川盐大楼为九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川盐银行成为当年重庆最高的建筑。
打铜街一带有好几栋重要的早期现代建筑,除了走Art Deco
风格的美丰银行、川盐银行大楼之谓,还有交通银行大楼。交通银行其实是清政府的国家银行,交通银行大楼建造于1936年,走新古典主义风格,巴洛克的细节繁琐花俏,据说原因是因为原来计划的是高级的豪华大饭店,请了英国著名的建筑事务所设计,因为考虑酒店要求,在设计的时候极尽繁复奢华之能事,大门距马路的空间并不宽敞,但还是要踏过15级台阶方能进入,无形间平添了大楼的气派。在台阶的两侧还有圆形的花坛,石砌的档墙上装有精致的铁花栅栏,梯道两旁还装有一对铁铸的花饰灯亭,抗战的时候交通银行迁来重庆,就用了这个酒店做总部,所以才有这样的效果。和我们上面提到的美丰银行、川盐银行对比来看,新古典风格的确是少了一份现代感了。
交通银行大楼隔壁就是川康银行大楼。这栋银行建筑没有上面提到的那三个大楼那么显赫,但是知情者可了解这个建筑物在中国最宝贵的文物保护中曾经有过举足轻重的意义啊!“九一八事变”之后后,故宫10万余箱近60万件文物分批迁往南京保存。“七七事变”后,这些国宝又分三路进行转移。三路文物中数量最
大的一批约9000余箱辗转至重庆,因为川康银行二楼仓库异常坚实,便将其中一部分文物选择存放于此。这批国宝一直保持到抗战结束才迁走。
Art Deco
也正因为这段历史这些建筑作品,才和重庆有基因关系,半个世纪以来,重庆很多人把眼观盯在海外、盯在上海,却忘却了自己这些珍品的存在。如果我们对这几个建筑物真正按照当年的资料再重新“整旧如旧”的修缮一次,或者还真是能够把老重庆的光彩再次释放出来呢!
吊脚楼、Art
Deco,还有现在林立的现代主义高楼大厦,需要的是匠心打造,在重庆走走看看,你真为他们的那张精工细作的匠心所感动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