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年前,我曾经去河南郑州参加过一个项目的设计顾问工作,那个项目的规划设计师是日本“新陈代谢派”的代表人物黑川纪章。黑川纪章设计了郑州的新城“郑东新城”,又为中国城市房地产联盟设计了一些住宅小区,其中有建业集团的“联盟新城”第一期,就这个项目,我和他打过很多的交道,对他的工作方法有一点了解,也熟悉了他。“新陈代谢派”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但是迄今依然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战后涌现的这一批人物,后来都成了具有国际影响的设计大师,而这个圈子我也先后认识几个人,因此颇有些感触。
从历史来看,1960年代,世界建筑设计界出现了两个比较大的前卫流派,一个是日本的“新陈代谢派”,另外一个是英国的“建筑电讯派( Archigram)”。这两个群体从不同的方向探索城市发展的方向,企图在现代主义开启的现代建筑上找到新的突破点。这两派后来都出来许多重要的人物。
1958年,曾经一直领导着世界现代建筑发展的国际现代设计协会(CIAM) 解体,1967年,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逝世,到1969年前后,沃尔特.格罗比乌斯( Walter
Gropius)、密斯.凡德洛( Mies
Van der Rohe)、阿尔瓦.阿尔托( Alvar
Aalto)也都相继去世。但是这些人的影响力太大了,几十年来,流行的“国际主义风”基本左右了全世界高层建筑、民用和公建的形式和结构,开始有一些年轻建筑师出来,或者是继续支持纯粹现代主义建筑,比如1966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展览的“纽约五人”(New
York Five);也有人出来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找寻发展的差异,提出新的思路,比如上面提到的“第十小组”(Team
X),还有英国的“建筑电讯派”(Archigram)。美国建筑师路易.康( Louis
Kahn)用粗野方式试图突破勒.柯布西耶的影响,似乎有所成就,但是走的不算太远,他设计的许多作品,还是让我们联想起勒.柯布西埃的作品来,比如他在达卡设计的国会、政府、法院综合体建筑,就很容易联想起柯布西埃在昌德加尔的政府综合体大楼;而日本的“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则合少分多,宣言发表之后,成员各走各自的道路,有一些很醒目的作品方案,但建成的作品却不多。这些前卫的建筑团体的影响,是到21世纪之后才逐步凸显出来的,期间居然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来酝酿发展。
“新陈代谢派”是在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大高正人、稹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于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日本的“新陈代谢”学派认为从宇宙到生命,都有新陈代谢过程,人们的任务是促进这种新陈代谢的实现。他们发表了“新陈代谢(Metabolism)1960宣言”。他们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地进化的观点。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过程。应该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的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Cycle),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
他们各自的创作理论虽然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把现代文明和作为这种文明集约化场所的城市,看成是新陈代谢的哲学范畴。他们结合21世纪东京的城市规划,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设计方案,其中日本著名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丹下健三提出的城市轴理论最具有代表性。它的基本构思有以下3点:(1)变封闭型单中心城市结构为开放型多中心城市结构;(2)变向心式同心圆城市发展模式为环形交通轴城市发展模式;(3)城市摆脱旧区向东京湾海上发展。
1966年,丹下健三完成了山梨县文化会馆,它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新陈代谢派的观点。新陈代谢学派的城市设计构想中畅想成份多,对未来城市和建筑的发展有很多启发,其中某些局部还得到了实现。他们追求的是功能、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自然和人工环境之间的和谐;历史与现代之间的对话。
新陈代谢派运动的时代背景,可以用丹下健三的1959年的一番话来做说明。丹下说:“在向现实的挑战中,我们必须准备要为一个正在来临的时代而斗争,这个时代必须以新型的工业革命为特征,……,在不久的将来,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即信息革命)将改变整个社会”。丹下在讲话中,很明显把新技术当作是对信息革命的应答措施。(但是,在当时信息革命的特征不很明朗,只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电脑和网络盛行的时代,这种特征才表现为越来越明显。)对信息工业社会的特征把握不很准确,也就使“新陈代谢派”无法拿出相应正确的对策。也就是说,“新陈代谢派”之所以很快就消失历史的黑洞中,就如它们自己的主张一样:即 “强调事物的生长,更新与衰亡”,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思想着眼点的超前性和对信息时代特征的认识不足而造成的。也可以说“新陈代谢派”企图用工业技术(即工业社会的手段)去解决信息社会的存在的问题。相当于后来欧洲兴起的高技派,在欧洲的解构主义运动对“不确定性”冲刺失败后的无意识的反映。还有意大利的新理性主义干脆以建筑类型学的名义在进行“复古”的举措,瑞士的博塔就是新理性主义典型的继承人之一。也就是说,他们意识到“不确定性”的问题所在,但是却找不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和对策。“新陈代谢派”的主张的实质性问题(即对信息社会特征的认识问题)只有到了伊东丰雄才被真正地认识清楚了。“新陈代谢派”虽然自己在历史上没有结下什么硕果,但它的历史意义在于,为后来的日本建筑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人才储备,为当代日本建筑界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劲。
由于“新陈代谢派”内在不可克服的矛盾,无法把握实质问题,于是“新陈代谢派”的中坚分子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误读信息社会的特征,于是生发出种种的偏离:黑川纪章无奈地转向“新陈代谢派”的本义即生物学倾向以生物适应为基础的共生理论,从目前看来,这一支流后劲不足。矶崎新的历史后现代建筑虽然带动了日本后现代的探索,这一支在目前的活动基本上不属于主流。但是,由菊竹清训到伊东丰雄,再到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这一支流却呈现出自己旺盛的生命力。
强烈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符号性这种做法,在日本现代建筑师中很常见,在日本三代建筑师中,绝大部分建筑师是走纯粹现代主义的,日本人讲究纯粹,喜欢现代的简朴,已经有点达到走火入魔的地步了,因此勒.科布西艾特别受欢迎,战后日本甚至出现了“科布派”。
在建筑史中,黑川被列入“新陈代谢”派的代表人物。他从四十年前开始倡导的“共生”思想,理论界把他推到一个不适宜的高度,说他的理念“已被推崇为生命时代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新秩序。‘共生思想’这一观念,不仅对建筑领域,而且对经济领域和其它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已成为时代的关键词。他的这个思想最早出现了日本德间书店出版的《共生的思想》一书,初版于1987年,1996年大幅度修订后,更名为《新·共生的思想》重新发行。《新·共生的思想》被讲谈社国际部出了英语版,我就是看到这本英文版的。他的这本书为他获得很高的国际声誉,1992年获美国AlA最优秀建筑图书奖,在英国被选为RIBA十册优秀图书之一。海外著名的出版,如法国的Editions
du Moniteur,美国的Rizzoli,意大利的Electa、L'Arcaedizioni、domus,英国的Academy
Editions等等,因为这本书的引导作用,相继还出版了黑川作品集。

美国电影公司麦克尔·布拉克伍德制作公司1993年完成了记录影片《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我是在美国的公众电视台(PBS)上看到的。芝加哥美术馆为了纪念黑川纪章对建筑界的贡献,将其展览永久地命名为“黑川纪章画廊”。1997年,法国蓬皮社中心决定,将体现黑川纪章新陈代谢设计思想的1996-1975年间的41件原件素描和图纸及4件模型永久收藏,并从6月到10月举办了名为“黑川纪章新陈代谢主义展“(“Kisho
Kurokawa Metabolism 1960-1975”),展出这些作品。那几年是黑川的年,随着上面那个展览,之后又有“黑川纪章回顾展”从1998年1月于巴黎日本文化会馆揭开序幕,然后于1998年4月至6月在伦敦RIBA建筑中心(英国皇家建筑家协会), 1998年10月至1999年1月在芝加哥美术馆,1999年2月至3月在柏林日德中心,1999年6月至11月在梵,·高美术馆(阿姆斯特丹),然后在日本国内巡回展出至2001年3月。
1997年,“国际现代建筑运动文献与对话组织”(DOCOMOMO,全称是“Documentation
and Convers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al Movement
International”)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20项代表20世纪建筑最重要的作品的文化遗产和重要建筑家活动提及的候选名单中,黑川有两个项目进入候选名单,一个是中银密封舱型塔(1972·东京),另一个是“索尼塔”(1976·大阪),在日本建筑界得到如此殊荣的人的确不多,因此黑川完全可以说是日本现在还键在的顶级建筑大师之一了。他和矶崎新、安藤忠雄并称日本当代建筑界三杰。我去日本看过他的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广岛现代美术馆,在荷兰则看过他的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新馆等,也都是因为缺乏对地缘的思考、过于冷漠,因此自己感觉是都谈不上特别喜欢。
黑川纪章是日本战后第一代建筑家中非常重要的代表,他于1934年出生于名古屋的一个建筑世家,父亲、弟弟都是建筑家,195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1959年在同一大学获得硕土学位,1964年获得建筑学博士学位,1962年开设自己的设计事务所一黑川纪章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他也是丹下健三的学生,在设计思想上受他影响很深,应该说出生于正宗的现代主义体系,却在60年代顺应国际潮流,成为改革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的主要人物,在日本被称为“异端者”。60年代,从美国开始了后现代主义运动和一系列企图修正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探索和理论探索,日本也受到影响,出现了以黑川纪章、肌崎新、植文彦、筱原一男这些人为代表的类似运动,在日本建筑史中被翻译为“新陈代谢”时期。黑川纪章自然是这个浪潮中非常突出的建筑家。他在1965年设计了过量儿童公园中央儿童馆,1969年设计了小田急乙女汽车餐厅,1972年设计了银座“舱体大楼”,逐步体现出自己的新思想和设计方向。
黑川纪章并不走美国式的后现代主义道路,而是从另外方向来探索对现代建筑的改进,其中最典型例子是银座的“舱体大楼”,这个大楼位于东京最昂贵的地段银座的高级住宅公寓,银座地段寸土尺金,设计上对于空间的考虑,对于预算的考虑都非常重要,同样的,对于建筑形式的要求,也相应高得多。黑川纪章受到他在苏联时对于宇宙飞船的“舱体”单位的印象影响,而采用了类似的“舱体”的构想,他采取了预制件和基本模数两方面的因素,设计了2.3米X
3.8米X 2.1米大小的所谓居住“舱体”,预制了这种尺寸的长方形单体,甚至窗口也开成船窗的圆形孔,建筑基本是使用这些单体堆砌、穿插组合而成,对于传统的现代建筑显然是一个不同的演绎,引起广泛注意。他利用同样的方式,在 1976年设计了大阪的索尼公司大楼,进一步推进了这种模数单位、预制构件组合建筑的思想。他在城市规划思想上提出“螺旋都市”的设想,也具有相当的理想主义色彩。黑川纪章在70年代开始设计重要作品,其中有1975年的福冈银行总部、1977年的日本红十字会总部大楼、石川厚生年金会馆建筑和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逐步形成自己成熟的设计思路 “技术-乌托邦”(Techonology-Utopia)的缩写,是日本高科技管理中心-日本通产省的科学技术管理部门和方式。特别重要的是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建筑,这个建.筑从1977年开始设计兴建,到1989年才基本完成,设计上运用方形环绕中间庭院的基本单体,逐步增加,因此建筑在每个建造阶段都具有内在的关联,也在整体完成后能够保持一致,在整个建筑群的中部是一个大型的以四个圆柱为角的方形庭院式建筑,所有的建筑单体对外都不设计多少窗口,造成向内开放,向外封闭的特点,建筑采用日本传统建筑的灰色一江户时期流行的“利休灰”,灰色一方面具有民族传统的内涵,同时又能够把三维的关系模糊化,形成二、三维不清的形态,建筑因此就增加了遐想空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