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米兰之夜

(2014-11-27 10:21:16)
标签:

米兰大教堂

教堂

意大利

大理石雕

duomodimilano

分类: 影评、文化

米兰之夜

        上一次来米兰是因为要去法国南部的山区搜集资料,写一本有关格拉斯小镇的书,从巴黎坐飞机来的,在米兰机场租车,住了几天,之后去了科莫,去了瑞士的卢加诺,再南行去热那亚,转到尼斯。大约自己从事设计工作,喜欢意大利的艺术和设计,因此也喜欢这个国家。意大利是一个很迷人的国家,有人说和中国有相似的地方,好像意大利粉像中国的面条,匹萨饼像烧饼,意大利人喜欢说话、嗓门大,国人一样。经常遗憾自己不会意大利语,而意大利人讲英语的人也不多,如果能够和当地人交流有多好啊!

        在外国旅行,见到一群外国人,常喜欢猜测是从哪个国家来的。有些国家的人很容易辨认,比如日本人,和他们邻近的韩国人完全不同,在外面总是很安静、规矩,衣服也穿得得体;美国人也是容易辨认的,好像一群大孩子一样,好动、好说、大大咧咧的。有时候想认证一下自己的猜测,就会问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日本人、美国人、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基本就会直接告诉你是哪个国家的人,唯有意大利人,多半不讲意大利,而是讲他们的家乡,比如说自己是威尼斯人,或者来自罗马、米兰、佛罗伦萨、都灵。这种对国家认同不太在意,更加注重家乡的答案实在很有意大利特色。他们认为自己不是一个种族,而是很多由地方形成的种族合并起来的,因而国家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家乡。而米兰人是意大利最骄傲的人,因为米兰是意大利现代设计摇篮,也是现代设计的中心,前年我在武汉参加过一个会议,安排我和米兰市的市长对话,他对于米兰的那种热爱、骄傲、自豪溢于言表,让我这个广州人感觉到很有些落魄。

        去米兰看什么呢?有些人说米兰大教堂,有些人说看时尚街,对于我来说,来米兰就是感受设计文化。那里的设计事务所多,设计师也多,设计展也多,加上米兰三年展这种举世闻名的重大活动,来米兰的感受和其他意大利的城市是不同的。

米兰之夜

        最近一次去米兰走了一条弯路,是先去了克罗地亚,开车去波隆纳一个印刷厂谈出版的事情,离开波隆纳之后再开车去米兰的。一路车轮滚滚,意大利的公路情况比较好,特别是从威尼斯、都灵、波隆纳去米兰的公路很平坦,车辆也不是太多,速度可以保持在130公里以上的水平,从威尼斯到米兰,是从意大利的东北到西北,横贯意大利北部地区,也用了几个小时,夕阳西下进入米兰的外环路,车多,慢慢的走,进入车水马龙的米兰市区已经是晚上了。我这次到米兰入住的是一个很具有设计感的酒店,是当今意大利新潮设计师、艺术家文森左.克提斯(Vincenzo de Cotiis)设计的,叫做斯特拉夫酒店Straf hotel),清水混凝土墙面、粗重的黑色铸铁门把手、朦胧的灯光,所有潮流的设计元素都用到极致,这些在我并不能够引起刺激感,进了房间,打开房间窗户往外看,突然见窗外是巨大的米兰大教堂的雪白色的大理石墙面,几乎可以伸手摸到,旁边就是世界第一个现代购物中心伊曼努尔商场the 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 ),这一下才会感觉到这个酒店为什么可以列入世界“设计酒店”之中。我平日不怎么记酒店的地址,这一次却真是写在笔记本上,酒店是在米兰市中心的圣拉斐尔路三号(Via San Raffaele 3, 20121 Milan)。说实在的,酒店内部属于设计型前卫一类,但是酒店窗外的则是举世无双的米兰精华了。

        米兰是意大利的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外国人去意大利,除了那些真正想看文艺复兴、看古典时代建筑、雕塑的人之外,总是首选米兰,可以购物,可以看时尚。加上米兰家具展和众多的设计比赛,好像设计双年展、金罗盘大奖,游客多的时候连在时尚街上走路都摩肩擦踵的遇到同行,那种如过江之鲫的拥挤,并不是我很喜欢的。因此,除非不得已要去参加什么活动之外,我尽量都是在淡季去,这样可以看得自由一些。

米兰之夜

        站在窗前看米兰大教堂,夜色和灯光之下,好像白色珠宝一样通明剔透、满布的雕塑鬼斧神工。整个米兰大教堂好像是一块完整的大理石雕刻,这块大理石就离开我窗口几十步距离之内。我放下行李,走出大门,环绕在米兰大教堂细细的看,天上一环新月,照射着这块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众多好像针芒一样的尖塔熠熠发光。

       米兰大教堂在意大利文叫做“ Duomo di Milano”,原来是建造来贡献给圣玛利亚(Santa Maria Nascente)的教堂,多年来,这里是米兰红衣主教的驻地,现在的主教叫做斯科拉红衣主教(Cardinal Angelo Scola)。这个洁白的天主教大教堂的建造用了六百多年的时间,是现在全世界第四大的教堂,也是意大利最大的教堂。在米兰,大家就叫它为“多摩”( the Duomo),这个教堂的位置在米兰中心的中心,据说早在5世纪已经在这里建造教堂了,1075年毁于大火,之后再重建,1386年,当时的红衣主教萨鲁佐( Archbishop Antonio da Saluzzo)按照更加法国味道的晚期哥特风格重建,如果看看这个教堂的建造历史,真是一波三折,建了又毁,毁了又建,周而复始,从未尽头,法国工程师博纳威图(Nicolas de Bonaventure)受命要把这个大教堂做出哥特风格特点来,他和另外一个法国建筑师让.米格诺特( Jean Mignot)合作,对整个教堂的设计进行修改,采用了新的技术方法,使得白色的大理石尖塔、雕塑、建筑构造可以高高矗立起来,增强哥特风格的那种高入云霄的审美感。但是计划容易,建筑困难,这样一下子又拖了几百年,到1500 1510,在斯佛扎主教(Ludovico Sforza)的主持下,这个教堂的风格再从比较强的哥特风格转为正宗的文艺复兴风格,这样,米兰大教堂其实就是一个不那么协调的两个大风格的结合:哥特为主,文艺复兴为辅,各有特点,但是总不协调。 很多年以来,外墙的装饰雕塑、建筑装饰构件一直处于未完成的状态,到1552年,安特纳迪(Giacomo Antegnati)受委托建造教堂内部的大管风琴,之后连续百年都在不断的添加装饰构件、扩大教堂的室内空间。查尔斯.布洛米奥(Charles Borromeo)担任红衣主教之后,他把教堂内部的名人坟墓全部移出去,他在1571年任命工程师佩里格里尼(Pellegrino Pellegrini )动手把米兰大教堂修改得更加接近文艺复兴风格,

米兰之夜

        米兰大教堂在文学作品中反映的很多,我们见过英国诗人皮尔斯.雪莱( Perce Bysshe Shelley)就喜欢在教堂里面读小说、诗歌,他喜欢教堂顶部的阿尔卑斯山景色,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Mark Twain)在1867年访问米兰的时候,特别喜欢这个教堂,他在自己的小说《傻子出国记》(Innocents Abroad ,又叫做“一个香客的旅行”,The New Pilgrims' Progress )的十八章就是写米兰大教堂的,他在文章里说:“何其壮观!宏大、庄严、宽敞!而有精细、空灵、典雅!凝重体量的世界,又好像冰雪作品,会在热息之间融化!中间五扇大门环绕以满布花草鸟兽浮雕的层层立柱,全部用大理石雕琢而成,栩栩如生。众多形象、设计复杂,细细品赏需要一周以上的时间。立面到处尽是壁龛、尖柱,从顶到基座,到处是大理石的雕像,每个雕塑都是独立的艺术品,……那高耸的大教堂屋顶上的螺旋状尖塔连绵起伏、层层迭起,直冲云霄……有人说米兰大教堂是仅次于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第二大教堂,我难以理解作为人手制作的奇迹为何它会名列第二。”

        那天夜晚,我一个人站在教堂下面,摸摸建筑的基座,那大理石有一种好像牛油一样润滑、甚至有点温暖的手感,很容易和那些冰冷的花岗岩、粗糙的砂岩的手感区别出来。这样就知道为什么大理石在建筑中,在设计中有这样至高无上的地位了。

    米兰,一个你会一次次再回来的城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