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车上的生活

(2012-10-26 09:45:43)
标签:

美国人

哈克·贝里芬

汽车

洛杉矶

密西西比河

分类: 影评、文化

车上的生活

    在美国,除了纽约这样几个少数的“老城市”之外,人行道上是很难见到行人的。这种情况,越到西部越甚,特别在加利福尼亚、洛杉矶这样的地方,“正常人”简直是不走路的。这就是所谓的汽车文化最极端结果:人人开车,城市不是人走的,是给车走的。美国人爱车到了抓狂的地步,基本成了半人半车的怪物。一个3亿人口的国家,有3亿部汽车;洛杉矶1100万人,登记注册的汽车就有1300万辆,车比人还多,简直有些荒唐。

   美国人和车的关系,是从1890年代汽车生产实现批量化的时候开始的。汽车在这里成了通俗文化的内容,成了价值观的内容,成了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边疆精神中,怎能少得了汽车。

   美国人之所以如此爱车,与美国人重视个人自由有密切关系。因为讲究个人自由,这个国家从来没有户籍制度,随意迁徙,汽车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了。国家精神的核心是个人主义,以及个人价值观,崇尚机械、工业的伟大。于是汽车所具有的高速度、大马力、机动灵活的特性,都和美国人的精神和欲望一拍即合,便成为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位美国记者很传神地写了一句话,说汽车是“有史以来为那些非圣贤、非一体化的全体美国佬所创造的最棒的把性、速度、地位结合成三位一体的工具”。

    没有车以前的美国是怎呢?当然是满大街的马车啦!1900年,纽约市的马一共拉了250万吨的马粪、6万加仑的马尿,那年纽约市的清洁工要搬走15000头死在街头的马。
车上的生活

     毕竟美国人以前一直离不开马,因此,汽车出现的时候,也是拿马来做广告词的。我在翻阅旧的纽约报纸的时候,还见到过1901年的汽车广告,说是你买了车,就等于驾驭了一匹力大无穷的不必喂草料的马。时至今日,论及汽车功率的大小,还是以多少匹马力来计算呢!

  当然,在一个城市只有千把辆汽车、一个国家只有百把万辆汽车时候的感觉,和一个城市有一千多万辆汽车、一个国家有3亿辆汽车的感觉绝对是两回事。

  1911年,骑马或者拉辆马车在几十万人口的洛杉矶街上走,时速是11英里;现在,我自己在洛杉矶开车,通常一小时可以跑100公里以上,如果没有警察拿雷达测速器盯着,还可以快一些。至于汽车的出厂说明上,就更加夸张了,说是可以跑到一小时400公里。

  单从纯粹技术指标来看,好像比1911年快上几十倍了,但事实上,每天上下班高峰时间,在洛杉矶拥挤不堪的高速公路上,平均时速竟只有6.44公里,比1911年骑马还要慢。一个美国孩子16岁拿到驾驶执照,到25岁大学毕业,大约有四年是在车上度过的,这时间,就是让塞车给塞没了的。

  交通阻塞、污染严重、油价高涨,公路上挤得人人烦躁,遇到有不守规则的人乱切线,气不打一处来,拔枪打倒对方的事情时有所闻,英语中都出了个专门名词,叫“road rage”(公路愤怒)。

  情况这样恶劣,但美国人对车的爱一点也没有降低。最近看见有辆车的后保险杠上贴着这样一个条子:“只有把我冰冷的腿从油门上撬开,才能把我从车里拉出来!”意思是老子死才离开这车。你看都到这个地步了,不是疯疯癫癫的了吗?

车上的生活

 



车上的生活

    美国人对车的爱,早已经从国人那种初恋阶段进入到了成熟阶段、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到了上瘾的地步了。美国人顽固地抵制一切其他交通工具的选择,好像选女朋友一样,力排众议,就是这个,娶定了。

  汽车在美国,早已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了。它是美国人的心理写照,这里有美国人最核心的情结:私人自由的理想诱惑,个人力量无限增长的曼妙错觉。在美国开巨型SUV的人,甚至开悍马的人,一多半是个子小小的女性,就知道她们是多么希望自己强大和彪悍了。

  因为有了汽车,有了这么多汽车,有了比全国人口都多的汽车,美国就变得面目全非了。城市是为汽车而不是为人建造;公路巨大无比、停车场庞大到令人难以相信的地步;NFL一场比赛就有8万辆车去,你想想8万辆车停在一起是多么大的一个场子,散场之后要有多少路来疏通这么多车?有人将洛杉矶比作“汽车轮子上的城市”,并不为过。

  美国人把汽车当成自己的私人空间,他们甚至把办公室、餐馆、浴室都搬到车上去了。那些退了休的老人家,开辆巨大的RV(Recreation Vehicle),上有一房一厅,厨房浴室,电视音响一并俱全,后面再拖辆小车,就上路了,退休的日子好过得很。全国各地,到处都有RV停车场,大多设在风景优美的湖边、林中,各种水电煤气管道一应俱全,还有专人来收垃圾呢。晚上到了在那里,加油加煤气充电充水,开火煮饭,打扫卫生,花上两三年,就能全美国走上一圈,乐着呢!
车上的生活

     美国卖得火的书是什么样的呢?请名人朗诵的名著录音带,英语叫“audio books”。为什么自己不看书呢?因为要开车。上路前先买几本精彩的“书”,一路听去。最近调查,卖得最好的是亨利·梭罗的《林中日月》(Life in the Woods)、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不过美国人并不想再走梭罗的林中小路,也再不想跟哈克·贝里芬畅游密西西比河,他们喜欢的还是那条无头无尽的高速公路,他们的心在公路上,在汽车里。

      本来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之后,大家以为美国依靠廉价的中东石油的汽车恋会告一段落了。没想到2012年美国在油页岩开采技术方面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开采的阶段,当年就令自产原油一下子跃升到52%的水平了。据说美国中部十五个州的地下,都藏有丰富的油页岩,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到2020年,美国的汽油的自产比例能达到85%,无需依赖海湾石油。一旦成为现实,我能够想象到的直接结果,就是有更多的车在美国的公路上奔跑,有更多的车-家之梦继续延绵。

 

                                                                                                                                                                       2012年7月1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王受之求贤
后一篇:树下的童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