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箸

标签:
一次性筷子小判日本明治维新割箸杂谈 |
分类: 设计 |
割箸一般不是木就是竹的,木割箸用得比价多的有如白杨、山杨、白桦、松、杉等等。也有讲究的用桧,据说这种木的幽香可增进食欲。大量用木制的割箸真是很浪费木材,相比之下竹子就比较经济了。竹子每年可以砍伐,价廉物美,但是竹子在砍伐后依然吸收湿气,所以容易发霉,为了防止发霉造成的问题,在制作割箸的时候就必须添加一定量的漂白剂、防腐剂,这些化学品如果过量吸收,对人体有害。
日本人做事比较讲究,不同的餐馆、不同的饮食会配合不同的割箸,比如日本高级荞麦屋、日式法国料理多会选用杉箸或桧箸,比较平民化的烧鸟店(烧鸟就是烤鸡)、中华料理、拉面店就用白桦制成的割箸。
在日本,割箸的等级分为六种:丁六、小判、元祿、天削、利久和卵中。丁六(Choroku)是最便宜的割箸,因长为6寸,故名丁六。从头到尾都是平的,设计上无甚花巧。小判(Koban)夹食物的尾端部份并非长方形而是椭圆形,像江户时代的流通货币小判金一样,故名小判。元禄(Genroku)是小判的改良品,夹食物的部份四角被削,打磨平滑,更容易把筷子分开。天削(Tensoge)割箸最上端手持的部份被削,让用家易于分辨哪个是头哪个是尾,不会倒转使用。自觉正宗及高级料理店均会采用这一类型。利久(Rikyu)汉字又可写作“利休”,两只筷子分开但中间紧贴,故又名“夫妇利久”。卵中 (Ranchu)是割箸中的最高级品,又名“两口箸”,和利久一样两只筷子是分开的。两端既细且窄,中间比较胖。
在日本文中,割箸的量词單位是“膳”,中文是“对”,或者“双”,拉开之后,每一边叫一支,也有人叫一条。
我们用“割箸”,一般都是在平民化的餐馆,这里用的“割箸”,质量比较差,往往拉开成两条之后,拉开部位有木、竹倒刺,因此习惯对磨一下,去掉倒刺。这个养成之后,我们到什么地方吃饭,只要是给一次性筷子,都会磨一磨的,国内讲究的餐馆都是用筷子,一次性筷子被视为低档的。但是在日本,很高級日本料理店也用“高级割箸”,这些“割箸”都是用好木料制作,并且制作很精致,完全没有倒刺,日本人也从来在这种地方不会磨筷子。因此,看见有些国内来日本吃料理的朋友,特別是坐在讲究的寿司柜台前磨筷子,会让日本大师傅看得目瞪口呆。
有点奇怪的是日本这个对自然资源极为保护的地方,居然会用这样浪费的方式吃饭,自己要种大量的树林做“割箸”木材用,还要从世界各地进口木材,近年则是大量从中国进口竹木的制成品“割箸”,日本的一次性筷子几乎全是从中国进口的。日本国内森林覆盖率近64%,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农林水产省林野厅的一个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全年一次性筷子的消耗量约为257亿对,人均消费200双左右。而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产量仅占3%左右,其余 97%都是依靠进口,其中从中国进口的一次性筷子占全部进口量的99%。作为一个森林资源相当丰富而且木材使用量极大的国家,日本每年用于生产一次性筷子的木材仅占日本全国木材消耗量的0.3%.日本在生产一次性筷子时,采用的都是那些为了改良森林生长环境而“间伐”的树木和用于建筑、家具生产等木材的下脚料。日本本国生产的“割箸”大都属于高级品,每双筷子的价格在十几日元左右。从中国进口的一次性筷子虽然都是经过严格检验的合格产品,到日本后,只能作为中低档产品使用,价格在一两个日元左右。这就是说,日本约96%的一次性筷子来自中国。和他们一向坚持的环保观念好像大相径庭。不过,这个习惯也逐步影响到所有用筷子的国家和地区了,现在到外面吃饭,不用“割箸”都还不太习惯了呢!
不过,对自然资源非常小心保护的日本人并不丢弃“割箸”,有专人负责回收用过的“割箸”,然后卖给造纸厂,成为一种非常好的生产原料。回收3双一次性筷子就可制造出1张A4复印纸。日本这类用回收“割箸”做材料的造纸厂,每个厂一年用一万多公斤回收的“割箸”造纸,至于有些不能用于生产纸张的筷子与其他材料混合加工后,就拿来给火力发电做燃料。也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