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蓝布借壳小摩托车r&b列塔伦敦杂谈 |
分类: 设计 |
最近这些年来,常会有人很热心地告诉我,某某品牌是“世界顶级品牌”,而那个品牌却是我闻所未闻的。除了少数时候是因为我自己孤陋寡闻之外,大部分情况是那个品牌是最近才被炒作出来,或者是借用以前曾经有过的品牌,“借壳”促销而已。品牌毕竟可以为潮流产品、奢侈产品创造新的市场空间,因此,真真假假,总有一些人会信。现在的一些所谓名牌,已经不是像老名牌那样,花费几十年、上百年积淀而成,而是一种市场运作的结果。在消费时代,人人都希望有张扬自我的物质包裹品,品牌打造因而也成为市场必须的活动了。
2000年我去伦敦,看到冒出来的时装品牌 ,凸显的是英国Mods
和Rockers的“潮”人风尚。这些青年人当时都帅气的不得了,也有经常聚众闹事、打群架的类流氓习气,这个品牌显然是和英国的Mod文化紧密联系的。Mod一词来自“现代主义者”(modernist),是西方的一种亚文化现象。1950年代起源于伦敦,1960年代达到高潮。影响因素很复杂,受流行音乐(pop
music)、非洲soul音乐、牙买加的ska、英国的beat
音乐和R&B影响,也受意大利小摩托车(scooter)的影响,在服装上非常突出的是剪裁精致的西装。当时被称为Mod的这批年轻人,身穿西装、开着意大利小摩托、玩R&B,在酒吧里通宵达旦地狂欢,蔚为时尚。60年代中晚期,西方媒体但凡描述“潮”人,就称之为“Mod”,又尤以伦敦的Mod在是当时最为前卫。1970年代中期Mod又流行过一阵子,1980年代传到加利福尼亚,特别在我生活的南加州流行,不过这股风气后来就已经式微了。我在2000年看到的这个品牌,是人为重新打造的——既然这股潮流曾经在伦敦、在洛杉矶这些著名的流行城市流行过,不借用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至于蓝布列塔(Lambreta)这个名字,则是借用意大利出产的一种小摩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意大利流行过两款小摩托车,一款就叫蓝布列塔;另外一款名气更大,叫做维斯帕(Vespa),相信不少读者会记得电影《罗马假日》中奥黛丽.赫本和格里高利.派克乘摩托畅游罗马城的场面,那辆可爱的小摩托车就是维斯帕。这两款摩托都是小轮子、驾驶者的腿可以并排放在座位前面,很经济,也适合穿裙子的女孩子用,1950、60年代风行一时。Lambreta是1947年推出市场的,设计和生产这款车的叫做因诺森地(Ferdinando Innocenti)。不过,这家车厂很早就关门了,摩托也没有继续生产,1997年被英国一家公司买下品牌名,拿来伦敦推服装,是很典型借壳品牌的行销手法。
我当时在伦敦逛街,走过很时尚的卡纳比街上的“摇滚六十年代中心”(Swinging Sixties Centre),看见蓝布列塔旗舰店就在那里。店面的布置、设计,完全是60年代的气氛,摇滚乐、R&B、非洲音乐、牙买加ska混成一气,墙上的照片也都是那个时代的狂欢场面。其中最突出的是陈列在店里的几台蓝布列塔旧摩托。广告照片上的模特都是很英国的男孩,穿着皮夹克,靠着或是跨着蓝布列塔摩托。这个品牌有男装和女装系列,宣传的潜台词有两条互相关联的线索:第一条线索是1960年代Mod风格复兴,第二条线索是影视名流的时尚,大凡有名流穿用他们品牌的衣服,就会被作为宣传的噱头,前后出现过的有著名的威尔士摇滚乐队“立体声乐队”的成员(Stereophonics)、基地在伦敦的电子音乐二人团艾玛达( Groove Armada)、苏格兰电影明星E.麦克格里格(Ewan McGregor)、以及英国影视明星、著名音乐DJ维农.凯(Vernon Kay)等等。
从我们做设计历史的人的角度来看,蓝布列塔是摩托车,并且是意大利的品牌,怎可跨界乱用呢?但从品牌设计的角度来看,这可就是一个经典成功的例子,把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品牌起死回生再次利用起来,并且借鉴了旧品牌原有的一些文化和历史色彩,添加上新的诠注,使之发扬光大,有何不妥呢?
2010年6月30日,于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