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教现代艺术史是有点逼出来的。我开始工作以来,一直是在大学里面教现代设计史,其中建筑、工业产品和平面设计发展的历史占了最主要的部分,1985年,因为广州美术学院当时试办了时装设计专业,除了研究传统染织设计的金景山老师之外,没有人做时装发展历史方面的工作,我就勉为其难地用了一个多学期准备资料,把时装史讲了,后来也写了书。但是现代艺术史则总是在设计史讲述的时候涉及到,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就是现代艺术的原作,我也是到1987年到美国的时候才有机会看到的。
1990年,我在洛杉矶的这所艺术学院教设计理论和设计史,副院长找我,说根据领导对课程的改革要求,我们要开一门叫做“现代主义导论”(
introduction to
Modernism)的必修课,我们学院8个系,每年招几百学生,都要修那么课,人手不够,要我也帮忙上。每个星期一下午,好像是五个班同时由五个不同的教授上同一门课,但是具体如何处理,就由教授自己决定。这一下把我逼到不得不下功夫研究的地步,我们这个学校的学生,百分之八十是在其他大学有本科学位的,因此基本都修过艺术史,你骗不了他们。因此我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恶补现代艺术史,该看的著作全看得基本可以背了,该去的大艺术博物馆全部去了。这门课在我手上居然得心应手,五年以后,学生评选我为现代艺术史上得最好的教授,可见还是中国的老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不过,虽然我花了这么多功夫去做现代艺术史的研究,但那只是工作上的要求;要说在浩如烟海的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流派里,其实我自己喜欢的并不多。关于这个,我也不认为有什么矛盾,因为对整个现代艺术发展的了解,和对其中某些艺术运动风格的喜爱,前者是学术型的工作,后者则纯属自己私人的喜爱。说老实话,乔治·布拉克(
George
Braque)的立体主义绘画我总是很喜欢的,布拉克和毕加索一起创造了立体主义绘画,毕加索人聪明,不断变化,而布拉克比较稳定,在立体主义方面走的时间长得多,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毕加索已经扬弃立体主义而他就了,布拉克却一直在画,并且越来越抽象,他生于1882年,1963年去世,名气上大不如毕加索,但是我却喜欢他的作品。
不过,虽然我喜欢布拉克,对早期毕加索,胡安·格里斯、费尔南多·列日这些人的作品,还有保罗·塞尚也很有兴趣,但一直对他们是如何从印象转移到立体的结构的过程,还是不甚了了,不过这个过程却在我的一次意大利出差中却用自己的方式体会和领悟了。
几年前去意大利中部有事,经过一个只有六千人口的中世纪小城,叫做乌比诺(
Urbino),当时要去这座中世纪的古城并不容易,乌尔比诺并不通火车。如果自己不开车的话,就只能坐公共汽车去――从周一至周五有到安科纳、佩萨罗(Pesaro)、阿雷佐(Arezzo)的公共汽车,不过更多的人是从罗马到安科纳之间铁路线上的佛萨克-迪-维柯(Fossato
di
Vico)站下车,或者从博洛尼亚至莱切的铁路线上的佩萨罗站下车,再转公共汽车进山去。好多人因此说“太辛苦了”,有些不想花这个时间和精力。不过以我的看法,这个被叫做
“马尔凯的骄傲”的小镇,就算是辛苦点,也是很值得去的一个地方――要知道,乌尔比诺是拉斐尔和布拉曼特的故乡,文艺复兴艺术和建筑的两位大人物都出生在这里,而且作为大学城,它还是一个文化和学术中心,文化和艺术的底蕴都很深厚,保护得也很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
小城很小,有一点坡度,小路蜿蜒盘旋着,围绕着鹅卵石铺地的市中心,也是这个城的核心――要塞和宫殿,其实整个城都是一个要塞,据说是当年的大公墨特菲特洛(Ferderico
da Montefeltro)命令建造的,它的中心建筑是公爵宫(Palazzo
Ducale),由一个叫做劳拉娜(Laurana)建筑师设计,1482年完成。要塞宫殿里面由玛尔凯国家艺术博物馆(Galleria
Nazionale dell
Marche),里边有拉斐尔、保罗·乌切洛以及韦罗基奥(Verrocchio)的作品。
乌比诺没有什么特别优秀的酒店,比较多人住的是一家叫做“意大利”(Albergo
Italia)的中档酒店,在一条叫做加利巴迪路32号(Corso Garibaldi
32),这条路两边有一些很意大利的饭馆,其中“古拉”(Gula)在23号,价廉物美,一个人也就10欧元左右,有好多艺术家朋友来这里吃饭和聊天。
我到这个小镇的第二天早上,就爬到对面的山坡上看整个城市,那天天气很阴沉,浓云密布,整个山城笼罩在一片雾霭中,突然就感觉面对的景色好像是一个凝固的青铜构件,一个古老的装置艺术品,高低错落、鳞次阙比,完全是一张立体主义的油画!

这个场景给我的印象是如此深刻,因此,关于此次意大利旅行,我回到美国所画的第一张油画就是这张《立体乌比诺》了。
从我自己研究现代和当代艺术史的经验来看,好多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都是从更加具有概念的思考、对社会形态和问题的探索而形成的,这是一个大的主流的方向,但是当我自己画画的时候,却经常有因为这样的形式刺激而产生的创作冲动,可能有些人会说“浅薄”,我倒自认如此了。
2008年6月4日,于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