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王受之著作出版巴黎城市旅游文化杂谈 |
分类: 房地产、城市 |

2007年是我出书比较少的一年,上半年出版了一本关于西安城市历史的小册子,以为就是这么一本了,12月底在北京出差,接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艺术部主编骆军先生的电话,知道我刚刚到北京,说我如果有时间他想过来见见面,我当时住在北京站对面的国际饭店,就在南小街南口,出版社在东四十二条,不算远,而且我刚好晚上有空,因此请他过来,大家坐下来喝茶,谈了好些出版方面的事情,他告诉我年前已经写完的《巴黎手记》刚刚出版了,但他还没拿到样书,也没能给我看。
刚刚出版的书我自己也还没有看到,但是回到美国上网查一查,北京王府井等一些大书店都有书销售的消息,出版日期是2007年12月1号。
这本书对我来说有些特殊意义,因为这本书是我答应写出来给母亲看的,而母亲在2006年夏天突然去世,因此书也就成了我纪念母亲的一个方式了,现在出版了,也是还了这个心愿。
《巴黎手记》的写作基本在2005年,那年我特意去巴黎住了一段时间,很用心地学习和体会这个城市的建筑、艺术还有浸透了这些的巴黎日常生活。当时还看了很多书,拍了数不清的照片,也记录了很多让我有些感触的点点滴滴,包括一些速写和随笔――很久没有过过这样简单丰富的慢调生活,以至于离开的时候很有些不舍。回到美国之后,还时不时地拿出那些照片和速写来回味。后来干脆很用心地挑了一批自己比较喜欢的照片,细心地画成钢笔画。当时也没有想要把这些都做成书的,只是想说回国的时候给母亲看看,她年纪大了,身体也不是很好,想孝敬她老人家带她出国看看也不太可能,只能是我去过的地方,拍了、画了、写了,一样样给她看,这样也是好的。但是几个月后回国,和母亲一起看时,才发现画和文章积累了不少,母亲看这些的时候,非常开心,跟孩子一样问了很多问题。我于是动心想把文章和画合并在一起,出本小书,并答应拿到第一本就送给母亲作为礼物。
既然决定要出成书,当然是希望图文并茂,仅仅文字和几张素描是不能够表达的。巴黎给人的印象和感觉丰富绚烂多元,永远都不能全面地展示,不过我想,给读者的也就是我个人对巴黎的一些体会和心得,不求所有人喜欢,能有人喜欢就行了。后来到北京出差,和中国青年出版社聊起这个想法,他们很支持,催着我尽快整理成稿。到2006年初回国的时候,我拿了初稿给他们看,大家在一起谈规划,他们给了我很多鼓舞,希望我能在这本书出版之后,能再写一些其他的城市的随笔,并集结出版。记得当时的计划是《巴黎手记》出版之后,下面一本是《北京手记》,之后还有《伦敦手记》、《上海手记》、《纽约手记》等等的想法。但是06年和07年,我一直很忙很忙,事情一多,我也顾不得书了,同时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巴黎手记》出版编辑过程也缓慢下来,自己当初的兴致冲冲的热情也就淡下来了,关于其他城市的随笔虽然还在写,但是写的有点散漫,不成文章,我自己看看也没有什么感觉,因此也就搁那里了。这次巴黎这本出版了,倒刺激我把后面写的关于这些城市的文章重新整理一下的热情。
以前的时候,要出门旅游很不容易,去国外就更难了,绝大部分人只能看着游记做精神旅行,因此旅游杂记很受欢迎。记得早年的《新观察》还有《旅行家》杂志经常有些这样的游记,我很喜欢的,看的时候也总是心生向往,希望有一天也能去到那些地方,看看那些风景、那些建筑、那些人,还有好好尝尝那些食物。现在旅游很普及了,出国也不难了,因此游记随笔要写得好,不仅需要见得多,也更需要对看的东西了解得比较多,也就是所谓的“见多识广”了。不管怎么说,写作的难度是更大了,写随笔写成了一个对自己的考验――我自认文采并不够好,不过写东西除了是我的工作,也一直是我的爱好,才一直写了这么多年,这么多本,承蒙读者的厚爱,出版的销量一直还不错,所以我想,能够写出真实的感受,能够和读者共享,或者这些游记随笔能成为一个交流的起点,也就够了。
《巴黎手记》这本书终于出版上市了,希望它在给读者茶余饭后的消遣之余,也能给给喜欢旅游、建筑、艺术的朋友们一些有用的参考。其中的60几张钢笔画,大部分是回到美国之后根据照片画的,也有少数几张是在巴黎画的速写。钢笔画现在不太流行了,但是我还是喜欢这个表现手段,我年轻时学画画,就是从钢笔画开始练习的,总觉得这种方式干脆利索,效果也比较强烈,很对我自己的口味。
现在再把这些钢笔画翻出来,又想起在巴黎的那个早春,冬天刚刚过去,街边的树刚刚冒出娇嫩的新芽,巴黎街道上的行人看起来都兴冲冲、喜气洋洋的。巴黎的几个朋友都跟我说,冬天太长了,春天太好了,又可以在街边咖啡馆享受阳光了!一转眼,那段明媚轻盈的时光就留在了三年前。现在又是深冬,看国内的新闻说现在国内好多地方都大雪大雨,交通因为冰冻而阻塞,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因此好多人回家过年都受影响,真是无奈!这里只希望寒流赶快过去,春天尽快到来,大家能和家人团圆,过个快乐、平安的春节!
?/P>
?/P>